分节阅读 242(1/2)
不被世人接受。
唯物与唯心的观点不同,我们的指导思想就不同,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和处世方法。
不说在春秋时期了,就在当今社会,一样存在这个问题和分歧:唯物与唯心。
唯心的人多了,你不尊重他们的观点还不行呢
再则在人数上,持唯心观点的人多,持唯物观点的人少,要想强行推广,必然引发世界大乱。所以多数国家都提倡“尊重信仰、信仰自由”。
当然这只是一种“和稀泥”的敷衍办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应该是:大力宣传科学认知观,让更多地人站在科学的角度上来认识世界和自然科学,让世人自觉地选择信仰。
当孔子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老子是很高兴的,也很担忧。高兴的是:孔子考虑到问题的深层次去了。担忧地是:如果孔子是唯心观点,那么他依然不能全面理解道家学说。
当孔子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老子直接回答他:“没有神灵和鬼怪”
并且作出了他的解释:他认为一切都来源于人类心智成熟。一切都是人类有了心智后想象出来的。因为那个时候人类对这个世界还不是了解,不知道太多地自然现象。当无法解释的时候,就想象出有神灵鬼怪等等了。然后就有了祭祀天地神灵鬼怪的习俗。
只有祭祀,把神灵和鬼怪奉得高高在上,让它们不再祸害人间。或者想象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得罪了天地神灵和鬼怪什么地,然后反省自己
“那先生为何不直接说明道不是神灵呢”孔子又问道。
“没有办法必须尊重世人的习俗、习惯不能逆反让世人接受没有神灵的观点,可能会遭遇世人的反对甚至会带来杀身之祸”
“杀身之祸”
“你想我李耳要是在外面传道的时候,直接说没有神灵,无需再祭祀天地神灵、祭祀妖魔鬼怪的话触怒的不仅仅是“神灵”、触怒的不仅仅是世人,也一样会触怒天子和天下诸侯君王。要是那样地话我李耳死矣”
老子就把现实的处境解释了一番,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他不敢提“唯物主义”,他只能模棱两可但是他在传播道学的过程中,以及流传下来的道德经中,都是唯物辩证思想的。
表面上模棱两可,实际上他是宣扬唯物主义的。
表面上好像是讲唯心的,道被神化了一般。其实只是迎合当时的处境。不这样做,他就无法继续传道,甚至因此而死
不说在春秋时期了,就是在西方近代,也有传播唯物思想而受到惩罚的。
只能说当时世人、人类的认知还没有普遍提升,你提出来的思想超前了,自然是不被世人所接受。
“孔丘认为这个世界上是有天地神灵和鬼怪的”听完老子的讲解,孔子并没有认同。
“你”老子顿时大惊
“我看了不少古籍,上面都记载着有天地神灵的记录”孔子就一一举证起来。
以孔子的记忆能力,他看过的书他都是记得的。不仅简单地记得,还有自己的理解。
老子没有作声,听着孔子讲。孔子所讲的,都是关于周礼方面的事。周礼上记载,古代什么时候开始祭祀的,采用什么方法、方式。为什么要祭祀这个神灵,是因为这个神灵什么时候出现过。不是一个人所见,而是世人都看见了
其实孔子所讲的,大多是古籍中记载的神话传说,都是没有根据来源的,都是无法考证的。要说能考证,那就是它是在某个古籍中出现的。
对于孔子所说的神话传说,老子自然是知道的。要知道老子一生中看了多少书他是在博览群书后,才提出自己的道学观点的。
听完孔子的讲解,老子叹道:“你要是认为这个世界是神灵创造的,不是进化而来的,不是天地孕育而生的这会直接影响到你的救世方法和观点你的观点不同,救世的方法就不同
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包括人类是神灵创造出来的,人类不是天地孕育而生的。那么你想拯救这个世界,就会流于传统你就只能使用传统的方法,去拯救。
比如说你研究周礼,就有了理由你认为别人是要教化,才能为人。你认为君王和天子是至高无上的,不是与他人平等的,也就有了理由。你这样继续下去,即使你成功了,也只能是和稀泥,成就一时,不能长久。因为你没有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
孔子打断道:“先生的道学是好,可要是把道学全面推广开来,又谈何容易让天子、君王、世袭贵族放弃他们既有的生活,在这个乱世中,只有傻比才愿意”
听孔子如此一说,老子叹了一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孔子不接受唯物观点,认为天地间是有神灵存在的,他就无法正确思想。他的一切努力,最终只会是和稀泥。
出发点错误了,结果一定是错误的。
本章完
第528章苌弘的音乐人生
苌弘与老子相识的时间并不长,在修炼面,他的功夫是很有限的。
修炼道家心法,以及理解道家学说,对于苌弘来说,都只是业余爱好。他的主要爱好,还是音乐方面。对于为官从政,那只是他“混饭吃”的一种手段。
因为只有为官从政,才能拿到了一份稳定的俸禄,才能养家糊口。当然对于苌弘这类人物,他们的俸禄不仅仅是养家糊口那么一点点,而是很多。
总之一句话:当官是为了生活,是为了拿一份俸禄。而他的人生兴趣爱好,是音乐。
自从认识老子后,他的人生观有了改变。但是改变并不大。因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在这个方面,所以算天天跟老子在一起,他也是得不到多少收益。
见老子起身去周藏室那边找孔子了,苌弘很高兴。但是他并没有表露出来,继续坐在那里修炼,装着不知道。
他与孔子初识,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都喜欢音乐。所以两人有一见如故,有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得知孔子是来向老子“问道”的,他更是为孔子高兴,认为孔子找对人了。在做人处事面,还是老子的那一套管用。
方基石也一样,老子起身去周藏室他也是知道的。他跟苌弘一样,装着不知道。老子主动去找孔子传道,那是再好不过的事。
张山风觉得自己悟道了,学着孩子一般地心理,整天快乐着。老子去找孔子,他跟了过去,准备看孔子的笑话。别人可能觉得他是个长不大地小孩,或者是个傻。可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他是快乐人生。
见老子把周藏室的大门给关了,不让他进,他轻手轻脚地回来,坐到席位,通过开天眼的功夫,看着周藏室内现场的一切。
老子给孔子讲道,他相当于一个听道者。
老子不仅仅是在给孔子讲道,其实也在间接地给他讲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老子与孔子的辩论,他作为一个旁观者,更能分辨出谁对谁错。
时间在不知不觉过去,转眼天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