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6(2/2)
兵:只燕云一战,大宋军队的问题就已经暴露无余,百万禁军,竟只有二十万可用之兵,已经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
后面的钱、税、农、商其实是一个意思,无外乎开流节源,为朝廷增加税入,唐奕只不过是把它们细化了而已。
唐奕指着这六根签,“两位选一个吧,奕一项一项地与二位解释,看看我的办法可行与否。”
“”
包拯拿着六条签又看了看,签签当动,签签值得先行。
抬头看向唐奕,“若是大郎要动,先动哪个”
唐奕缓缓抽出其中一支,放在二人面前。
只见上面一字钱
王拱辰一怔,钱就是钱荒
“大郎有钱荒之解”
唐奕轻笑,与赵祯、范仲淹对视一眼,“不瞒王中丞,钱荒之解早在五年前就已经想好了,只不过一直没有实施罢了”
“没有实施”
“对。”
唐奕点头,把银圆之事和盘托出,并把做蛋糕和分蛋糕的道理与二人细说。
直听得王拱辰目瞪口呆,心道,还真和庆历不太一样。
“大郎真能做到无惊无变、四平八稳”
唐奕摇头,“我做不到”
“所以,才把王中丞叫到这里来。”
唐奕诚恳地看着王拱辰,“今日叫王中丞来,不是让中丞站队,更不是让中丞帮我摇旗呐喊。”
“那你是何意”
唐奕整冠肃礼,“不求中丞偏帮半分,只求中丞秉公而行,不带偏见地看待这次革新。如遇政见相悖之臣,不求中丞挡下反对之声,但求中丞挡下那些无理取闹的反对之声”
“”
第654章又是那个胖子
“武器行01”看到的话,请加群私密苍山你要的角色名字或者书评区发贴告诉我。
只说要角色,没有说叫什么,我怎么给你加啊
王拱辰沉默了,唐奕要求的并不过分。不求鼎助,只求客观,他没有不答应的理由。
只不过,他没意识到,默许,也意味着认可了革新。
他的不带偏见,更是代表着已经向他原来的初衷之外偏离。
至于包拯
自他上次无条件地偏帮唐奕开始,他就已经不是原本的那个包拯了。
送走王拱辰、包拯和唐介。
曹佾有点为唐奕叫屈:
“何必呢”
唐奕看着三人离去的背影摇头,“却是有必要的。”
“只要台谏不与我们为难,就算有再多非议,也是另一回事。”
朝堂上的御史台谏若是不出声,别人叫得再欢,也总是感觉缺了点什么吧
此时,小楼之内只都是“自己人”。
赵祯看着桌上的那几支竹签官、后、钱、税、农、商
“大郎真的要从钱上下手”
没等唐奕回答,却是王德用、范仲淹默契的起身,“陛下,臣等不便多留,且先告退了。”
赵祯一怔,随即明白了什么,不由苦笑,“两位爱卿却是多心了。”
范仲淹摇头,“老臣已经致仕,新政初草有参谋的义务,一旦真的开始动起来,却是不能公私不分的。”
王德用也道:“王家在观澜有股,也是有咸英一人在此听命也就够了,老臣就不为陛下添麻烦了。”
“”
赵祯心中莫名一暖,这两位肱骨之臣当真是为大宋鞠躬尽瘁了。
其实不难理解,万事开头难,范仲淹是庆历之臣,在这个最敏感的时期,刻意避嫌多少会减轻一点赵祯和唐奕的压力,更能让反对之声少了一条攻伐新政的理由。
而王德用的情况也差不多,作为复燕功臣之一,又是三朝元老,姿态放低一点,同样可以减少阻力。
赵祯和唐奕要实行的是温和的改革政策,所以,当然是动静越小越好。这也是为什么富弼、宋庠等人,偏偏在这个关键时刻不在朝的原因。
可是,赵祯却十分清楚,再起革新之举,若有差池,范仲淹、王德用绝脱不了干系。
观澜表面上还是范仲淹的观澜,他这个烙上庆历标签的老臣,更与革新划上了等号,不找他,找谁
但是,若真的成功了,大宋兴盛可图,那二人今天一走,这个千古功绩也就与他们没关系了。
范王二人这是为了革新,甘愿委屈自己了。
等范仲淹、王德用一走,小楼里就只剩下赵祯和观澜的股东,只文彦博一个算是外人了。
张晋文与马大伟对视一眼,也想起身。
二人别的本事没有,眼力见还是有的。范公都走了,他们两个平头百姓还跟着掺合什么
可是不想,赵祯见二人起身,不等他们开口,就把人拦下来了。
倒是没有了对朝臣的正式和威严,更是话家常:
“你们就别跟着添乱了,坐下吧以后还要你们观澜上下一心,才能把革新之策推行下去。”
二人不敢违抗圣命,只得又坐了回去。
赵祯这句“坐下吧”,可不是一般说说的。
一句“坐下吧”,也就是承认了张、马两家在这场变革之位置,更是为以后观澜商合议事定下了基调。
转回正题。
“大郎要从钱上先下手”
“嗯”唐奕点头。
钱荒必须先解决,才能彻底释放大宋被制约多年的经济总量。老百姓手里连流通的钱都没有,他还怎么折腾
“推出银圆恐怕没那么容易了”却是曹佾突然出声。
唐奕一挑眉头,看来不是光自己得了消息啊。
“你知道了什么”
曹佾眉头不展,“根据这一段时间的情形来看,似乎朝廷要以银代铜的消息传了出去。”
“京西、京东、河北诸路的富户望族都在大力抛出存铜,京中更是热钱涌入。我算了一下,最近两个月,城中牙行接到的兑铺、购产的生意,有六成都是这些外来热钱。而且,都以铜钱交易”
“反倒银价飞涨,目前已经接近四贯一两了。”
“这种时候还推银圆,岂不是正中人家的下怀”
唐奕更是好奇,曹佾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一看就是有针对性地调查过。
“你是怎么发觉的”
唐奕对于这件事泄露出去并没有太多的惊慌,说白了,就是拖的时间太长了。
银圆的这个想法已经是五年前的事儿了,这么长时间,要么是条件不足,要么是有别的事情挡在前面不得不先放到一边,加之朝廷这些年一直在有意存银,被人察觉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他奇怪的是,他们这边要银改算是个秘密,可民间的资本储备由铜转银,也是个秘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