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1(2/2)
“也谈不上什么全权代表。”杭敏答道,“无非是和你们更熟悉些,能在朝廷和瓦剌卫之间起个桥梁作用,更多的,还是得由朝廷和陛下决断,我最多传递点消息罢了。”
“杭大人,咱们都这么熟了,又都是为太子殿下效命,你能不能替咱们瓦剌卫说说好话,要不,透露点内幕也成”赵子桐开始拉关系。
“你高看我了,赵兄。”杭敏苦笑,“陛下虽然宽厚,但底限却不会退让,别说是我,就是小妹在大事上对他的影响力也有限,至于内幕,我在京师的时日比你们多不了多少,知道的也很有限。”
“不过,我若能帮得上忙,自是当仁不让。”见赵子桐有些失望,杭敏又赶紧补充。
“有你这句话就成,杭二兄,不知朝廷意欲如何”周秦川发问。
“是这样的,主要是户部的要求,当然了,陛下的内库也有需要”
杭敏侃侃而谈,拉开了沙洲椎场谈判的序幕,他需要将商讨内容转告景泰帝和朝廷,周秦川他们同样如此,也得召集关西诸卫和西域诸国另行磋商。
双方内部其实都还尚未形成统一意见,全部聚在一起其实并不合适,只能各自选出代表,交换意见后再在内部商讨。
这等琐碎事宜,周秦川自是没有什么耐心,大都交给了赵子桐和苏幼蓉去做,他只负责出点子,把控大势,美其名曰高屋建瓴。
关西七卫和西域诸国在得知除了要开设椎场,重建丝绸之路外,还可以自行组建椎场衙门,共享抽取的交易赋税,全都激动了。
若能成事,大伙儿所得就不仅仅是贩卖货物的收益了,丝绸之路未来可期,沙洲迟早能成为大明西北重镇,乃至中西亚的贸易中心,赋税之厚,不可想象。
为了争取椎场衙门周秦川称之为税关的份额,前来朝贡的各部、各国先争了个不亦乐乎。
倒不是周秦川心善,不愿独霸税关利益,此事他要是不提,或者提了不把好处分润出去,其余人等也拿他没法,毕竟瓦剌卫拳头大,又与明廷和明皇室相善,椎场还开在瓦剌卫的地盘上。
第366章僵持
但要想让交易不断扩大,就必须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而这离不开各卫、各部、各国的支持,除了不能捣乱,还得出兵维持沿途秩序,因此利益均沾才是稳妥之策。
眼见这伙人争执不下,周秦川干脆定了个调子,那就是根据各部能出动的兵马和支援税关可用之人的多寡,来确定各自在税关的份额。
利益面前,谁甘落后,当下人人拍着胸脯地保证出兵,还承诺要剿灭境内盗匪,以利丝绸之路的通达。
又是一番吵闹之后,总算根据各自实力确定了份额,其中瓦剌卫占了一半,是绝对的大头,这一点没什么人反对。
瓦剌卫实力超卓,所在的沙洲位置紧要,且这一半的份额中,还包括了沙洲卫和岭北阿失帖木儿所部的利益。
虽然如今沙洲卫半推半就地并入了瓦剌卫之中,但毕竟沙洲是人家的故地,不能一点都不表示。
而乌苏克所在位置对丝绸之路亦有威胁,他们没有来人,但周秦川不能不为之争取。
其余一半份额,自然是按着实力顺序,由帖木儿帝国、东察合台汗国、哈密卫和其余关西五卫分了大头,剩下一点蝇头小利,则由几个小部落和小汗国瓜分。
周秦川他们这边的事儿解决的还算顺利,但与朝廷的交涉却进展不大。
那边狮子大开口,要开支费用前整个税关的六成收益,也就是说,朝廷什么事儿都不干,就要拿走六成收来的银钱,剩下的四成在支付完各种费用后,才由周秦川他们按照各自的份额瓜分。
这就过份了,别说其他人不乐意,就是周秦川也接受不了,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朝廷让到了五成就再也不肯松口了。
就这还是景泰帝做的让步,原来朝廷索要的六成收益中,有四成归户部,其余两成则归内库,让出来的这一成,是景泰帝放弃的属于他的那一成。
谈判一时陷入了僵局。
周秦川闲着没事,又去找了几趟徐永宁和张懋等人,可怜张懋,才守完其祖母的孝,又得守孙太后的孝。
国丧期间,不敢寻乐,只能出城打猎,即便如此,进出城门之际也得藏好弓箭兵刃。
与这些小公爷小侯爷们来往,周秦川长了不少见识,吃喝玩乐就不说了,这些人样样精通,穿越而来的周秦川反而成了土鳖。
除此之外,还各有所长,也不全是些饭桶草包。
就比如说张懋和徐永宁罢,二人虽然身手不如周秦川,也没有见识过真正的战场搏杀,但对军事还算熟悉,至少能纸上谈兵。
多亏他二人不经意透露出来的相关讯息,周秦川才明白了户部为何要死咬着沙洲税关的那四成收益不放,一点都不让步。
问题出在军制上,大明开国以来,一直施行的是卫所制,父子世袭,世代为军,战时打仗,闲时除了训练,更多的是种地。
这种非职业化的军队,在王朝初期尚能仗着建国余威保持一定的战斗力,一旦战事减少,父子之间再传上几代,战斗力就会直线下降。
加上卫所土地逐渐集中到将领手中,士兵沦为佃农雇农,军制就更加糜烂了。
正统年间的土木之变即是最好的例子,其后的京师保卫战能取得胜利,不是明军战斗力胜过瓦剌,而是策略、计谋、勇气,加上使用火器的结果。
有鉴于此,一代人杰于谦从景泰初年就开始尝试改革军制,将以卫所为代表的世兵制,逐步改为募兵制,京师十团营即是初步尝试的结果。
这比后世大多数人认为的,明代募兵制始于戚继光的改革要早得多。
只是将半兵半农的卫所兵,替换成职业化的募兵,钱粮上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仅京师十团营就让户部有些承受不起,遑论于谦下一步还想试水的九边重镇了。
沙洲椎场的赋税收益一开始或许不会太起眼,但后续的发展空间却是不可想像,相信朝廷诸公,尤其是于谦不会看不到,因此这四成份额怎么也不肯让步就说得通了。
想来于谦是打算拿着这笔飞来横财,继续进行募兵制的改革。
知道了其中因果的周秦川,虽说十分佩服于谦的高瞻远瞩,但却无意用整个关西乃至西域的利益去帮忙,毕竟这不是他们瓦剌卫一家的事,瓦剌卫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
沙洲椎场和税关设置的谈判虽然不顺利,不过双方没有撕破脸,反正有四十九天的孝期,时间还长,就这么僵持起来。
尽管开椎场,设衙门,征赋税等谈判事宜没有公开,双方都是私底下接触,但还是在京师上层人士中有了传闻。
只不过关西被视为化外之地,给人的印象甚至比九边还要偏僻些,周秦川以为不会掀起什么浪花。
一开始也的确如此,以徐永宁、张懋为首的这些小公侯们,虽然知道此事,却也只有几个好奇心重一点的人稍稍打探一二,剩下的,连问一下都欠奉。
只是没过多久,周秦川就知道自己错了,错得很离谱。
时日不长,就有商人找上门来,想要搭上瓦剌卫的线,以便从中牟利,毕竟商人是逐利的。
这些人前来拜访,初次见面也不多说什么,都是各种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