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汉第三帝国 > 第19章熹平三年来了

第19章熹平三年来了(2/2)

目录

见两位弟弟不明白,张角解释道:“楚王圣明,定是考虑到时机未到,故而没有下令让庐江郡推行授田之策。”

“大兄可能推测出,庐江郡何时才会推行此善政?”张宝问道。

张角站了起来,走到窗边,负手而立,遥望长安所在的西北方向,沉吟道:“此在大王一念之间!”

与此同时。

长安。

长乐宫。

坤宁殿。

贵为楚王的刘曜与王后荀姜等后宫王妃,正领着众子女各守着一盏油灯在守岁。

过了子时之后,便是新年的第一天,即正旦日!

守岁,即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

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

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

因此,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

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

后世在日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

春节即农历的元旦,又称岁首、新春、正旦、正月朔日,口头上亦称为过新年、过年、度岁、庆新春、庆新岁。

中国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

两汉时期过新年的活动,基本上都是由官方展开。

除了必须的祭天、祭祖之外,还有农业庆祝活动。

汉代人讲究“事死如生”是孝道的重要标志。

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汉代人拜谒的顺序是“君、司、故将、宗人、父兄、父友、友、亲、乡党、耆老”,这是按照尊卑长幼进行排列的。

此外,在立春那天皇帝一般会下田,与农民一同犁田播种,希望一整年都能够五谷丰收。

官方正式的新春礼仪为团拜礼仪,即各郡县之长要进京朝贺天子。

当朝廷团拜仪式开始的时候,会有专门的礼官点燃爆竹(烧竹子)。

京城的百姓们听到爆竹声就知道新年来了,他们随后也会点爆竹,家家户户都会聚在一起吃饭,如同后世的团圆饭。

随着夜漏来到子时,守候在侧的侍女大声传呼道:“子时已到!”

声音传到坤宁殿,刘曜的后宫诸妃与众子女皆欢呼雀跃。

“新年来了!”

刘曜看着满脸洋溢着喜悦之色的众人,用旁人不可闻的声音,自语道:“熹平三年来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