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0(2/2)
“呵呵。”李嘉看着跑回去帮父母做生意的冯一平,笑了起来,如果真有个这么懂事机灵的弟弟,那也挺好的。
隔天中午,小舅梅义良在音乐学院门口找到他们,这次也没有骑车,说带冯一平去玩,晚上不回来,和他一起住在厂里。
冯振昌他们到省城后,也从来没有说哪天不做生意,出去走一走。一天不做生意,就少赚几十块,出去玩还要花钱,这样的冤枉事,他们肯定不做。
等冯一平来了,他们倒是想一个人看摊子,一个人带他去玩,不过冯一平不愿意,他们也就没再坚持。
现在听梅义良要带他去玩,他们当然赞同。
于是,冯一平跟着小舅转了两次车,坐了十几站,最后来到了市中心的中山公园。
看到从公园门口迎上来的那个女孩子,冯一平就知道,这哪里是带他玩啊,他就是一个由头,今天的任务,看来就是当电灯泡。
以前大舅二舅他们也没少这样,也说是带他去玩,结果都是去见未来的舅妈,所以冯一平后来都懒得理他们,没想到今天又上了这样一当。
“蔡虹姐姐好总听我小舅夸你。”他主动打招呼。
“呵呵,你就是一平吧,那个厉害的小作家我也常听你小舅夸你。”蔡虹走过来,把手里的相机包递给梅义良。
她今天上面是短袖休闲衬衫,下面是牛仔裙,脚上是一双平跟凉鞋,很青春。
“蔡虹姐姐你真漂亮,我要是有你这样的舅妈就好了,是不是小舅”
梅义良在他头上扇了一下,“什么姐姐叫阿姨”
“什么阿姨我有那么老吗,就叫姐姐”
“那干脆,就叫舅妈好啦。”冯一平夹在中间,笑嘻嘻的对他们说。
梅义良听了,也嘻嘻的笑,蔡虹脸有些红,却也没有出言反对,带着他们往公园门口走,“走吧,票我已经买好了。”
国内各个城市的中山公园都差不多,一般都在市中心,地段不错,建园时间早,亭台楼阁回廊这些,都有些年岁,所以比起后来一些公园里的各式仿古建筑,更多了不少古韵。
这些古意盎然的建筑,会叫你心静下来,所以,虽然只是一墙之隔,但墙里和墙外的人的状态,完全是两回事。
中山公园可能还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园里的树木,也都上了年岁,大多数都比冯一平的岁数要大。
所以,走在公园里,路两旁古木苍苍,夹在中间的路,全部笼罩在树荫里,加上不远处大面积的水面,吹来的风都是清凉凉的。
在三伏天里,这可是纳凉的好地方。不少应该是办了月票的退休老人,带着凳子,拿着大水壶,撑开一张折叠桌子,就在路边打牌,别提多爽快了。
风吹莲动,清香来袭,冯一平在湖边的回廊坐下后,真的再也不想动没人愿意当电灯泡的。
但梅义良怕冷落了他,帮着蔡虹在拱桥上拍了几张后,喊他过去,冯一平向来不是个爱拍照的主,也真不想夹在他们中间。
他不情愿的走到拱桥上,按梅义良的提示摆姿势,挤笑脸,他努力半天,梅义良却说那个姿势不好,重来。
现在的相机可都是用胶卷的,胶卷贵不说,一卷胶卷只能拍三十张左右的照片,哪像后来的数码相机,经常“咔咔”连拍,现在要瞄个老半天,才好按一下快门。
好不容易按梅义良要求的,凹了个造型,等他拍好,冯一平和他商量,“小舅,你们去玩呗,我一个人在这乘凉挺好的。”
梅义良还没说呢,蔡虹抢先接过去,“那怎么行我们今天主要就是带你出来玩的,怎么,不喜欢公园那我们去动物园”
所以说啊,女人,你的名字叫矫情你说你两个大人这样欲盖弥彰的有意思吗怎么就一定要拉我做陪绑呢
看来是躲不过,好吧,那就一起折腾吧。
冯一平叫小舅把相机给他,“来,这不错,我给你们拍张合照。”
“你行吗”梅义良疑惑的问,就他知道的,冯一平不要说拍照,就连被拍也没有几次。
“放心吧,”冯一平不由分说的从他手里把相机强行拿过去,“我和老师学着画一年多的画,构图绝对比你高明,你等下就知道啦”
第七十八章居然成了专业人士
“好,你们两个,面对面站着,小舅妈,你右脚脚尖踮地,右手扶在小舅左肩上,小舅,你右手握着小舅妈左手,好,小舅妈你抬头看着小舅,脸上带笑,自然一点,深情一点,小舅,你腰板挺直,不要看镜头,看着小舅妈,好,不错”
冯一平按下了快门,于是,柳树下,荷塘边,一对热恋中的男女深情凝望的瞬间被定格下来。
这下,小舅还没说话呢,蔡虹马上觉得这样不错。当然不错啦,这是冯一平按照他拍婚纱照时的一个姿势复制的。
于是,之后冯一平就成了蔡虹的御用摄影师,她在一个一个景点摆出现在最流行的姿势,然后,每被冯一平纠正一次,拍照的热情就高涨一分。
在湖边一块卧石那,冯一平干脆亲自示范,要怎么坐,拍出来才显得腿更长。这当然也是有原因的,张彦其它方面还好,就海拔嘛,天生差了一些,后来为了拍出让她满意的照片,冯一平可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卧石这,是来公园的人拍照的圣地,冯一平示范的时候,周围有些人,看他示范怎么摆腿,脸上还露出妩媚的表情,周围的人,从老人家到小朋友,都笑翻了。
我去,做事太投入,有时也不好,这不,无意中就当了回谐星。
蔡虹也是乐得不行,不过,还是按照冯一平示范的坐好,望着前方,让冯一平拍了一张。
等他们走后,接下来,坐上去拍照的女同胞们,全部按照冯一平说的这个姿势来。
冯一平拿着相机,蔡虹走在他身边,开心的和他商量,“接下来有片竹园不错,我该摆什么姿势好”
他们两个说的兴高采烈的,梅义良一个人走在后排,略显落寞。
这时,后面有传来一阵喊声,“等一等,等一等。”
他们回头一看,一个穿着记者马甲,胸前挂着一个装着长镜头的相机,留着长头发的爷们追了上来,气喘吁吁的问冯一平,“这位小兄弟,鄙人是省摄影协会会员,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我看你拍照很专业,不知师从何人,有时间交流一二吗”
呵呵,就我这二把刀,现在居然成了专业人士,冯一平心下暗乐。
要是其它人,摄友之间交流一下也无不可,可他就一直看不惯这些留着长发,以为很有艺术风范的爷们,马上婉拒,“呵呵,我是和我初中老师学的,都是地道的野路子,二把刀,当不起交流二字,我们还有事,您忙”
要知道,任何技术,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发酵,一定会是越趋完美。而且,一项技术,只有真正普及了,才会得到大发展。现而今,摄影只是少部分人的专利,相比后来农村的大爷大妈们都人手一个高像素拍照手机,现在大多数人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