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0(2/2)
肖志杰脖子一梗,“我又没做什么,有什么好怕的。”
“老肖同志,你说张秋玲和黄静萍,你究竟喜欢哪个”
肖志杰小声说,“我和张秋玲比较说的来,黄静萍是班里最漂亮的。”
“呵呵。”冯一平笑出声来,还真挺坦白的。
“希望小学的时候,有没有给她们递过条子”
“我当时和黄静萍是一个班,张秋玲是另外一个班,我没给黄静萍递过条子,班上其它同学写过,黄静萍都没理。”肖志杰说。
“我也看出来了,黄静萍是个学习非常刻苦的女孩子,把学习放在首位的,要想她对你有好感,你首先要有个好成绩,不能成绩比她还差吧。”
“你说的在理。”接下来肖志杰写作业的速度明显加快。
因为有冯一平在,下午肖志杰爸妈回来的早,五点不到就到家。
晚上吃饭的时候,肖志杰妈妈问起,“一平,你爸妈在省城做什么”
冯一平说,“收了板栗后,他们就去省城了,我小舅找了个地方,他们卖糖炒板栗,大概要年前才回来。”
“糖炒板栗”
“是,就是把生栗子和河砂一起炒,里面还加上油和糖,省城早就有卖这个的。我家的情况你们知道的,本来底子几薄,我妈治病和建房子欠了不少债,听我小舅说起,我爸妈就想试一下,反正自己家有板栗。”
“哦,原来是这样,那现在怎么样”肖建平问。
“还可以吧,现在平均一天能买十几斤,一斤能赚块把钱,比在家里种地要好一些。”冯一平说。
“那这样算下来,一个月能赚三四百块钱是吧,那还挺不错的。”肖建平说,他有些惊讶,但并不心动。除了种地,肖建平还学了种茯苓的技术,依着地利,在山上种了茯苓,像去年,茯苓就卖了近三千块,在农村,这个收入很不错。
冯一平说,“他们也是被逼的,在家里种地,累死累活的,一年总剩不下多少钱,有些帐欠了三四年还还不了,我的学杂费也总凑不出来,再说我是一直想要多读点书,所以他们想趁现在还算年轻,出去试一试。”
肖建平说,“说的是,你们就一定要多读点书,小杰你也要记住,你们只管读,供不供的起,有我们大人想办法。将来只要你们考上了大学,我们做父母的就是勒紧腰带也一定会让你们读。”
冯一平说,“叔说的是,我们这一代,至少是要读个大学,不然将来工作都不好找。”
肖建平说,“现在读大学都不算什么,好多人都读硕士、博士,还出国留学的。听小杰说一平你成绩很好,是年级第一是吧,那到时考县里的一中肯定没问题,就是小杰,我担心他考不上高中,所以一平你平时要多帮帮他。”
冯一平说,“现在的年级第一不算什么,初中还有两年多呢,说不定下学期志杰就赶到我前面去了。志杰的数学很好,总是班里前几名。”
肖建平说,“我也知道,他说不上聪明,但是肯定不蠢,就是不太用心。”
冯一平说,“没有的叔,志杰现比我还用功。就是考试这个东西不好说,有些人就是平时很好,考试的时候临场发挥总是失误。”
肖志杰妈妈说,“这样的事我听说过,有些孩子平时成绩很好,考试的时候总是出错,听说还有考试的时候晕倒的。”
冯一平说,“是的,听说现在城市里面高考的时候,救护车就停在学校外面的。”
肖建平听了笑了,“这样说现在读个书也不容易,搞得比我们种田还辛苦,动不动就要进医院。”
冯一平说,“所以我开学之前就和家里说过,到中考的时候,万一没考好,上不了一中,我就想复读。”这才是冯一平今天要说的主题。
肖建平马上赞同,“说的是,如果到时没考好,我们也复读,现在复读的也不少,有些还复读三四年的。”听了这话,冯一平就放心了。
第二十九章收柿子
95年的时候,他们三个都没考好,一商量,如果要上一中,至少要复读一年,再加上高中三年,然后还不一定能考上大学,说不定又要复读,大学再四年,前后要近十年。家里都不富裕,还是读三年中专,然后去工作稳妥。
虽然后来冯一平和肖志杰都是做小生意,也算中等收入群体,王昌宁更是成为了金领,但这个过程中,他们比其它的同龄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如果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成就会不会更高一些呢
当然了,人生的际遇难测,说不定读了大学,也有可能一辈子就在一个公司当个小职员。但现在不一样,有冯一平这个先知先觉的人在,上了大学,再怎么也不可能比原来差。
就怕到时中考没考好,家里不同意他们复读。所以这些话要说在前面。
冯一平其实很担心中考。
原来他没有这个概念,后来看中国合伙人,黄晓明在里面说,教育部公布的93年升学率,中考是441,换算下,就是93年时,两个半初中生就肯定有一个能升上高中,95年的时候这个升学率只会更高啊,说不定两个初中生里就有一个能升上高中。
自己当初就那么差劲吗他决定为自己找一个说法。
于是他算了一笔账,他们县一中只有三个班,最多最多,招收一百五十人。而全县精简撤并后,有12个乡镇,还有县辖三个镇,加起来就是15个乡镇。而且这15个乡镇里,有好些大镇,比如他们镇,就前后合并了三个乡。每镇至少一所初中,就按15所初中算,每所中学三个班,按150人算,这样算下来,平均录取率为667。
如果算上后来辍学的,还有一些乡镇初中没有150人,15所中学,按每所100人算,最后的录取率为10,再打个折,就算15,那他们县95年的升学率,离教育部公布的93年的平均441也差了好远
原来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早就“被平均”过。
对自己算出来的这个数据,他心里没底,也差的太多了吧,于是他当时在网上搜,结果发现一条新闻。2000年以后,广东政协组织了一次调研,发现在当时高考升学率已经达到80的时候,广东的中考升学率居然只有42
这个结果实在出乎他意料,连广东的高中建设也只有严重滞后。那在90年代,他考高中的时候,内地省份高中的建设只能是更滞后。
所以,他当时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其实他当年中考的时候,升学率不到10这个结论。原来我不是那么差的
只是时过境迁,当时那个结论让他高兴,现在就让他发愁,去年学校三年级两个班,近一百人,只有三个考上了一中。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县辖三个镇的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