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94(2/2)
嘴上不说,心里记挂。
杨思听着丰真的感慨,不由得想起尚在襁褓的孩子,心头也是思绪万千。
他与姜校尉的孩子于去年降生,那是个女婴,小小软软的一团,四肢软得好似没骨头。
杨思第一次抱她的时候,双手都在颤抖,当那孩子温顺地朝他怀中拱了拱,一种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似乎要将某块空缺的荒地填满。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成了另一个生命的父亲。
丰真对孩子的挂念和担心,杨思能理解。
行军条件艰苦,夏夜格外难熬,丰仪也是辗转反侧睡不着,干脆提剑在外练了起来。
直练得手臂发涨,浑身大汗才罢休。
许是太累了,他回了营帐倒头就睡,居然一夜好梦。
距离湛江关还有半日路程,姜芃姬带领军队以正常速度行军,孙文则在一队人马的护送下向湛江关疾驰而去。两军还未开战便有风雨欲来的气氛,肃穆而凝重。聂氏大军已经逐批抵达前线,安营扎寨。站在湛江关城门向外望去,远方尽头全是连绵不断的深红旗帜,好似一片火烧云。
旗帜上不仅有“聂”,还有聂氏族纹。
中诏境内,普通百姓都认得这个字、这片图案代表的意思。
湛江关附近的百姓早已闻风而逃,举家迁徙去往别的地方。
待在战场附近,谁知道会不会被兵痞砍了脑袋充做战功
以前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事情,乱世人命如草芥,死了连喊冤都是奢侈。
孙文已经把姜芃姬亲手写的文书递交上去,这是两军外交,于情于理,聂良都要亲自召见。
聂良正坐在帐内,下首坐着一干心腹。
这些人在中诏境内颇负盛名,相较之下,聂良的挚友兼心腹卫応,反而没什么存在感。
聂良瞧过文书内容,说道,“字是好字,可惜态度敷衍。”
文书的内容是姜芃姬亲手写的,但内容却是别人捉刀代笔的。
“柳羲这时候派遣使者过来是何意”
“多半是跑来试探虚实吧。柳羲兵分两路,压力本就不小。南盛杨涛不足为惧,但他们对我军知之甚少,贸然开战,怕是没多少把握。”一人回答道,“对了,这使者是谁孙文似乎没听过。”
说这话的人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
他觉得孙文这个名字有些耳熟,但又想不起来对方是谁。
不止是他,帐内其他人也没立刻想起来。
没办法,谁让孙文除了北疆之战大出风头,其他时候都在后方治理,存在感低得可怕。
“孙文等等难道是柳羲帐下的孙载道”有一人想起来了,“这人怎么来了”
能将间谍事业发挥到那种程度,脚踏数条船还游刃有余的,世间罕有。
将北疆玩弄股掌不是最骚的,最骚的是干了这么多事儿,孙文还能全身而退。
自从北疆之战,孙文便沉寂下来,外界猜测是姜芃姬忌惮孙文,明升暗降,将他雪藏了。
未曾想姜芃姬会在这个时候重用孙文。
聂良垂眸道,“试探虚实没什么,重要的是他要试探什么虚实。”
试探聂营兵力
还是别的
第1455章孙文出使三
两军即将开战,孙文却带着姜芃姬的文书上门,众人一时间也弄不清他的真实意图。
聂良召见孙文之前,便由文士樊臣招待孙文,暗地里试探口风,探听孙文的真正目的。
樊臣
孙文听到这个姓氏,心下转了几个弯。
他道,“见君风姿斐然,必是普通人家不能有的。老朽可否斗胆猜测,先生出身黎阳樊氏”
中诏有十州三十三郡,地域广阔而富裕,黎阳就是巽州治下郡县,那是个富饶的鱼米之乡。
因为私学盛行,中诏那片地方出了不少名留青史的风流人物。
樊氏虽不能与聂氏相比,但也是中诏数一数二的士族,底蕴丰厚。
听到樊臣的姓氏名讳,孙文心里就有底了。
他离开中诏比较早,那时候的樊臣名声还没传出巽州,孙文自然没听过这人的事迹。
樊臣目光带着几分诧异,旋即笑道,“先生慧眼如炬,某确实出身黎阳樊氏。听先生说话,有几分像是汴州的口音。先前听闻先生祖籍中诏,那时候还不信,如今却是相信了。”
孙文笑道,“说老朽眼睛亮,倒不如说先生耳朵灵,一听就猜出来了。”
他在北州北疆常住多年,口音受当地影响,多少改了一些,没想到樊臣还能听出来。
樊臣招待十分周道,特地派庖子做了汴州当地的家乡美食,连孙文暂住的帐篷也按照当地的风格装饰。若非两军关系紧张,孙文还真想给樊臣的服务打个五星好评,这人做事细致啊。
待在熟悉的环境,人们忍不住放松警惕,特别是面对基础好感度比较高的人的时候。
樊臣与孙文聊了聊中诏旧事,二人说话极为投机,不论孙文说什么,樊臣都能接两句。
没多一会儿,他们的关系就拉近了一大步。
搁在外人听来,孙文和樊臣像是一对志趣相投的忘年交,谈话尽兴。
唯独当事人心里清楚,他们以语言为刃,交锋数十个来回,时刻警惕对方设下的语言陷阱。
一个不慎就有可能被对方套话了。
二人笑语晏晏,帐外传来士兵的声音,聂良召见孙文过去。
孙文与樊臣互相谦让,二人并肩出了军帐。
外头旌旗猎猎,写着“聂”的旗帜在风中摇曳,好似一片片充满活力的火烧云。
三耳为聂,旗帜上的聂以篆书写就,看着古朴而大气。这个姓氏在中诏还要凌驾皇室,哪怕是目不识丁的百姓也晓得这个图案意味着什么。孙文作为汴州人士,他自然也知道聂氏。
孙文望着那面旗帜,眸子像是一汪见不得底的深潭,他笑着对一旁的樊臣说道。
“说起来,老朽与聂氏还有一段不解之缘呢。”
樊臣哦了一声,洗耳恭听状。
孙文道,“老朽年少时候天赋愚钝,学什么都慢人数步,弱冠之后也是一事无成。人至中年才混了个刀笔小吏的位子。那一年,老朽自认为有些本事,曾经向聂氏自荐为客卿”
樊臣当然不知道这段历史,但也不惊讶。
孙文既然是汴州人士,出身寒门,唯一的出路就是学好了依附聂氏,抱着大叔好乘凉。
让他觉得可惜的是,孙文没被聂氏招揽,反而去了千里迢迢的东庆,给敌人当了幕僚。
樊臣略显可惜地叹了一声,不着痕迹地将话圆了回来。
无疑,孙文是个人才,不是人才也没法将北疆耍得团团转,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这样的人才曾经向聂氏自荐为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