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唐朝最佳闲王 > 分节阅读 161

分节阅读 161(2/2)

目录

饥荒,就是要吃一切能吃的东西,哪怕是蝗虫本身。

“吃蝗虫”房玄龄愣了下,惊讶道。

蝗虫本身就是可怕的东西,那东西虽小,也不伤人,但给人带来的心理影响还是很大的。

就算是这东西能吃,百姓敢不敢吃都还是一个问题,谁能过的了心理这一关

“对,就是蝗虫,官府可将百姓抓得的蝗虫收回来,然后碾压成粉,掺入其他的粮食中一起做成饼即可。”上官仪回忆着那路人曾说过的方式。

据那路人说的,当年饥荒的时候,他曾经以大豆,小麦,甚至是粟米等,所有能吃的全部碾磨成粉,然后做成饼,原本只够三天的粮食,硬是撑了十日之久。

后来实在是找不到粮食,便以蝗虫为食,这不照样又活了几十年

李元吉这才想起,历史上好像就有人这么干过,味道的确不好,而且也不易消化。

但是在大饥荒中,别说是这些能吃的,就是连树皮都会被人给扒走吃了,消化不消化的都是小事,毛毛雨。

真若是惹急了,观音土都敢吃。

“可传令,命御厨找些蝗虫等物,碾磨成粉,制成饼,朕要亲自试吃”知道这玩意儿根本没什么太大的副作用,李元吉很大义的说着。

底下的人有激动的,也有紧张的,更有无语的。

做实验是好事,但真让李元吉亲自去试吃,没人有这个胆量。

做出来食物以后,至少也要先找百十号人吃上几天,等没事的时候,才敢拿来让皇帝尝尝味道。

问了些对策,不过也是为了最后的核心内容做准备的而已。

“纸上谈兵,终究不过是空谈而已,朕要的是实干,而非空谈。”李元吉微微眯着眼睛,考生们听的有些懵圈,倒是房玄龄和魏徵心中紧生出一股不好的感觉。

“玄龄”

房玄龄心中一颤,暗道果然

“臣在”

“安排他们到各州县,主要负责此次旱灾一事,若有把握,可命各地县令听从你等调遣”李元吉放心大胆的安排着。

“陛下,不可”房玄龄下意识的拒绝道。

“陛下,此事绝对不可,他们虽有侧轮,但却尚缺实践,冒然委以重任,臣担心会因此生错,望陛下三思”魏徵也紧跟着站出来反对。

开什么玩笑没你这么玩的。

刚刚通过第一轮考试的考生,就敢委以如此重任就是把他们安排到各州县做个出谋划策的人,他都觉得有些不妥,还有把握的时候,可以调遣各地县令。

这道命令一发,底下不闹起来才叫个怪呢。

“朕意已决”李元吉坚定的说着,旋即示意考生退下。

郁闷不已的房玄龄和魏徵两人倒是没有离开,非但没有离开,连离开的打算也都没有。

不错,他们就是要赖在这里,直到李元吉改变主意为止,太胡来了。

“玄龄,下一道密令给各地县令”

正文第二四七章:平灾策

五月底,天气越来越热,田间的粮食也开始出现了枯萎,农民们在地头上翻了一遍又一遍,可翻出来的土依旧干巴巴的,让人看不到一丝的希望。

焦虑,不安,惊恐的情绪开始逐渐的在关中大地蔓延着。

“深挖一尺左右才可见湿土,依靠翻地来保持农田的水份是不行了”华州刺史柴绍此刻正亲身鞠躬于田间地头,手持一杆锄头,一点点的向下挖着。

干巴巴的土地,在这么下去,土地早晚会出现裂痕,而那个时候,河水基本就要断流,田地也将要绝收。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不少的官员都只能束手无策。

天不下雨,他们又能怎样

柴绍看了眼身边正愣神的敬播,早在五日之前,敬播就已经来到了华州。

而早在八日之前,柴绍就已经接到了李元吉的密令,以及敬播在考举中的那篇文章。

对此,柴绍也只能是有苦说不出。

谁让自己是驸马呢就算妻子平阳公主已经不在了,自己也依旧是驸马,在这件事情上,自己必须要无条件的支持皇室。

无论皇帝是谁,自己的立场不能改变。

所以,敬播是不幸的,因为他将接受最严厉的考验。

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因为柴绍并不会在某些方面给他设置难题,他的想法可以付出实际,在这里,他不用去担心那些勾心斗角的事情。

“本官看过你的文章,写的很不错,但现在的情况要远比你的文章更复杂,有何看法不妨说出来众人商议一下”柴绍打断了敬播的愣神,直勾勾的问着。

权力大了,责任也就大了。

敬播也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被派来华州。

自己被派来了华州,上官仪被派往了洛州,许靖被派往了郑州,整个一百多入围的考生,仅有三人被派往了州府,其余各人皆为各县。

华州下辖郑县,华阴,下邽三县,西邻渭南,东至潼关,是长安东部的重要关口,这里的稳定,基本也就意味着关中地区的稳定。

而华州,洛州,郑州,这三个地方只要乱了,基本整个关中和中原也就彻底的乱了。

正是意识到肩膀上责任的重大,敬播始终不敢胡乱的开口,每有一个想法,就必须要思虑再三过后才能开口。

“渭河水位急剧下降,甚至有断流的可能,而华州地处渭河下游,抢水实不占优。”敬播摇了摇头,基本上已经否定了抢水这一条路。

上游还有那么多地方呢,各地肯定争先抢水,到了他们这下游,还想有水就算是有,付出的代价也远不如收获。

而今年的旱情要远比去年更严重,朝廷对他们的要求也更严厉了些。

除了要保证各地的百姓不会出现慌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迁徙以外,还要尽可能的保证各地百姓能够活下来。

这时候什么经济什么建设的,统统往后排。

人口就是政绩,灾年死的人少,那就是最好的政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