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3(2/2)
“说的不错,我担心的就是这一点,从京城来的诸多情报,郝先生也都看过了,皇上丝毫不关心家国大事,想到的就是淫乐,朝中大小事情,都是贾似道操控,不要看贾似道目前是大权在握,恐怕不要多长的时间,其就很有可能身败名裂,坠入万丈深渊之中。”
“大人为何如此说。”
“忽必烈已经下定了决心,准备灭掉大宋朝廷了,只不过时机不合适,我看快了,最多明年,亦或是后年,忽必烈就会起全面的进攻,到时候大权在握的贾似道,根本无力应对,鄂州之战、两淮之战已经说明这一点,一旦遭遇到惨败,那就是贾似道完全承担责任的时候,郝先生不要忘记了,皇上的荒淫是无人会追究的,可贾似道的专权,则会有无数人追究。”
郝经连连点头,基本明白了吴邵刚的意思。
“大人说的是,从叶李与萧规两人的身上,就可以看出读书人存在如此之问题,其实属下一直都认为,若是没有大人,大宋迟早都是灭亡,被蒙古鞑子灭掉,至于说到了那个时候,这天下读书人是何等的看法,是不是会拼死的护卫朝廷,属下觉得不一定。”
吴邵刚笑笑,接着开口。
“郝先生大概是指的中原吧,已经被金国以及蒙古朝廷占据百年以上的时间,老百姓还不是照样过日子,6放翁一说出了不少读书人的心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惜啊,朝廷辜负了太多的人。”
厢房里面沉寂下来,郝经看了看吴邵刚,现吴邵刚的眼神深邃,好像在思索什么,他也就不开口说话了,免得打扰了吴邵刚的思绪。
第三百三十二章机会来临
大宋四川制置使强行迎娶蒙古漠河公主阿珂察,此事彻底激怒忽必烈。
忽必烈对汉人的排斥,达到了旁人难以想象的严重程度,只不过为了蒙古王国的前途,忽必烈强忍着没有发作罢了。
郝经归顺大宋、投奔吴邵刚,已经让忽必烈感受到巨大的屈辱,尽管平日里忽必烈表现出来了霸气与谦逊,特别是在面对人才的时候,能够完全放下架子,不过内心深处,忽必烈认为这世上无人能够超越他,哪怕是前任的大汗蒙哥。
李璮的叛乱,忽必烈坚持斩杀王文统,其实就是这种情绪的展现,只不过没有多少人能够明白,忽必烈允许朝中文武大臣做错事情,大不了下次好好做,但他不允许身边之人另外投靠他人,若是出现了这等的问题,哪怕是蒙古人的身份,忽必烈也不会客气。
阿不里哥投降之后,其麾下大量的文武大臣,遭遇到残酷的算计和镇压,几乎没有什么能够活命的,而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蒙古人,也有少量的色目人,忽必烈无情的镇压这些人,就是因为他们效忠于阿不里哥,而排斥他这个真正的草原大汗。
蒙古至元三年正月,咸淳二年正月,机会终于来临了。
根据末哥等人的建议,蒙古朝廷面对日益庞大的地盘,开始重新设立官署,设立行省成为其最为主要的举措,所谓行省,其实就是中书省在地方上设立的署理政务的机构,初期称之为宣抚司,其行使的权力,是中书省委托的,后来成为了常设,一直到千里之后依旧维持。
在正式同意此官署设置之后,忽必烈下诏,从朝中到地方的行省,凡行省、院、台、部、宣慰司廉访司以及诸多部府幕僚之主官,悉数用蒙古人与色目人,不允许其余人出任。
这道敕书,直接排斥了朝中的汉人大臣,也包括其他一些种族之人等等。
谁都知晓,朝中被称之为最有谋略的群体,就是汉人大臣。
忽必烈的这道诏书,表面上看表明的是蒙古朝廷还是蒙古人直接掌控的,可骨子里展现出来的就是对汉人的不信任。
吴邵刚在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个情报。
依旧是通过张文谦传递过来的情报。
蒙古朝廷之中的汉人大臣,情绪已经跌落到最低,他们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是不是会遭受到更多更加惨烈的算计和排挤。
以阿合马为首的色目人,得到了忽必烈更多更大的信任,开始毫无顾忌的排斥汉人。
趁着设立行省的机会,阿合马大肆安插亲信,越来越多的色目人进入到朝廷之中,朝中色目人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汉人。
郝经与刘秉忠,包括王文统,都曾经是忽必烈最为信任的汉人大臣,那个时候朝中的色目人根本没有与汉人大臣抗衡的机会,但随着山东李璮的叛乱,这一切都变化了。
忽必烈不再信任汉人,开始逐渐的疏远汉人。
趁着这个时候上位的阿合马,充分展现出来了理财的能力,其征收的赋税,满足了蒙古大军征伐的需求,因为钱粮的充足,让忽必烈能够放心大胆的派遣大军,更是让阿不里哥被迫投降,让漠北得到了统一。
忽必烈对阿合马盛赞有加,甚至认为阿合马强于朝中的汉人大臣。
随之而来的,是汉人大臣的暗地里与色目人较劲,争夺权力,心知肚明的忽必烈,眼睁睁看着这一切的发生,不予制止,他以帝王思想掌控双方,稳控朝局。
随着郝经、张柔、张弘略以及张弘范等人归顺大宋朝廷消息传来,忽必烈再一次改变了态度,他赋予了阿合马更多的权力,虽说依旧不插手色目人与汉人之间的权力争夺,可倾向性是非常明显的,有了忽必烈的支持,汉人已经不是色目人的对手。
放在桌上的情报,郝经与曹文刚也看过了。
这两天,郝经一直有些不明白,吴邵刚让叶李与萧规两人进入了节度使衙门做事情,但没有见两人,只是吩咐郝经,让两人多多熟悉政务,特别是多多比较节度使他们下发的文书与朝中敕书之间有什么区别。
反正郝经也习惯了,他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新进入节度使他们做事情之人。
曹文刚站在郝经的身后,陷入到沉思之中。
在吴邵刚身边时间长了,曹文刚已经学会了如何的思考,如何的从全局的方面看问题。
“郝先生,宗元,你们说说,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份情报。”
郝经看了看曹文刚,毫不犹豫的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