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7(2/2)
吴邵刚与郝经没有打扰众人,两人走出了房间。
“郝先生,评价一个对四人的看法。”
郝经也没有客气,跟着就开口了。
“大人,属下觉得,四人之刚,最为聪明的是吴绍尊,最有耐性的是李润,表现最为活泼的是李辰孙。。。”
郝经还没有说完,吴邵刚哑然失笑。
“郝先生这是高度的概括啊,几个字就对四人做出了最为精准的评价。”
“不敢,其实大人对他们更加的了解。”
“现如今的了解,不代表今后的了解,一旦他们各地有了决策的机会,那个时候的表现,才算是本性之表现,能力的高低强弱,就完全能够展现出来了,人无完人,我不会苛责他们,但我对他们的要求,的确要严格很多,还请郝先生明白我之心意,对他们倾囊相授。”
“大人之严厉,其实是对他们寄予厚望,这一点属下是明白的,请大人放心,属下一定会尽心尽力教授。”
说到这里,吴邵刚的脸上再次露出笑容。
“郝先生,贾右相已经知晓你到我身边来做事情了,也没有说什么,不过恐怕蒙古朝廷不长时间,也有可能知晓此事了,毕竟岳父大人已经不是两淮制置使,这个消息很有可能泄漏出去的,不知道郝先生是不是还有什么担心的事情。”
“没有什么担心的,都这些年过去了,以往的事情,改过去的都过去。”
“好,郝先生也请放心,就算是蒙古朝廷想着加害郝先生,那也是做不到的。”
说这话,吴邵刚的眼睛看向了北方。
“郝先生,原来我以为,蒙古朝廷是无比强悍的,几乎就是不可战胜的,现在看来未必,蒙古朝廷的确是强大,的确是难以战胜,不过只要我们努力,总有彻底战胜他们的那一天,我想,只要机会合适,这一天不会等的太久。”
“蒙古朝廷的优点是明显的,他们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他们还不懂得如何经营民生,用我的话说,他们具备了马背上打天下的能力,但他们严重缺乏治理天下的能力,要知道马背上是不能够治理天下的。”8
第二百九十三章通牒
张文谦等人费尽气力,筹谋了算计大宋四川制置使吴邵刚的办法,可惜主管此事的蒙古亲王末哥,对于他们的方案压根就不满意,一直都没有同意,得到忽必烈授权的末哥不同意张文谦等人的方案,就没有钱去实施,张文谦等人也是无可奈何,他们按照末哥亲王的意思,数次的修改方案,可惜没有等到他们的方案彻底修改完毕,朝廷的局势突然出现了变化。
七月,走投无路的阿不里哥,向大汗忽必烈投降了。
阿不里哥的投降,意味着忽必烈真正成为了蒙古大汗,意味着草原得到了彻底的统一。
阿不里哥是被合丹与塔察儿两位亲王押解回到开平城的。
早就得到奏报的蒙古大汗忽必烈,高兴之情溢于颜表,亲率满朝的文武大臣,到开平城外迎接。
阿不里哥已经变得很是苍老,虽说年岁比忽必烈小了不少,可看上去比忽必烈的年纪要大,而且阿不里哥的脸色是青中带白,眼看着身体就不是很好了。
这也难怪,足足六年的征伐,阿不里哥从开始的力量无比的雄厚,到后来的逐渐衰败,最后更是遭遇到众叛亲离的局面,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忽必烈倒是没有严惩阿不里哥,毕竟是自己的弟弟。
这方面,忽必烈看上去的确比大宋的某些皇上要大度很多的。
诸多的蒙古亲王,以及蒙古文武大臣,看向阿不里哥的神色是复杂的,要说他们也不是特别反对阿不里哥。
阿不里哥与忽必烈最大的不同之处,或者说施政不同之处,就是如何面对汉化的问题,阿不里哥是强烈反对汉化的,可忽必烈不一样,采纳了兼容的政策,只要是好的就吸收,所以阿不里哥与忽必烈两人,多年前就成为了对手。
事实证明,阿不里哥完全排斥汉化的政策,是失败的,但是这种政策,也代表了不少蒙古部落领的心思,在这些人的眼里,蒙古人是世界上最为高贵的人。
阿不里哥投降之后,忽必烈随即宣布了旨意,废除和林都城之地位,在这里设置宣慰司和都元帅府,用以管辖和林等地。
自此,忽必烈完全统一草原,稳定了内部。
一个月时间过去,草原到了秋高气爽的八月。
漠北已经基本稳定下来,草原所有部落名义上都拥戴忽必烈这个大汗。
雄心勃勃的忽必烈,准备要行动了。
忽必烈的第一个目标以及最终的目标,就是大宋朝廷,南方的富庶一直都让忽必烈眼红,一统天下也是忽必烈必须要完成的事业。
进攻大宋已经不是第一次,天庆元年,当时忽必烈还是蒙古亲王的时候,蒙古大汗蒙哥,就率领大军分几路征伐大宋,可惜功亏一篑。
这一次,忽必烈下定决心,一定要彻底灭掉大宋。
先的讨论在蒙古亲王以及部落领之间进行,名义上是讨论,其实是忽必烈告知诸位蒙古权贵,可是让忽必烈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决定,在蒙古权贵之中,就遭遇到障碍。
不是说诸多的蒙古权贵不想灭掉大宋王朝,这一点他们与忽必烈的想法是一致的,只是他们认为,目前漠北一片荒凉,长期的征伐厮杀刚刚结束,需要一段时间的稳定,若是此刻就开始对大宋王朝的征伐,刚刚平定下来的漠北局势,可能再次出现变故。
诸多亲王的这个建议,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漠北诸多的部落,之前都是倾向于阿不里哥的,现如今阿不里哥虽说已经被擒获,幽禁在开平城内,但谁也保不准哪个部落领会再次的起兵造反,此刻蒙古朝廷的主要任务,就是稳定漠北以及中原地区。
忽必烈了脾气,有了受挫的感觉,依照他的性格,出任大汗这么长时间了,一直都没有能够开疆拓土,还失去了一些地方,本就烦恼了,不过忽必烈毕竟是不一般的人,在听从了诸多蒙古权贵的建议之后,仔细思考也是有道理的。
大规模的征伐,特别是开疆拓土,必定要做好一切的准备,粮草需要充足,内部需要完全的稳定,将士需要一条心,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取得作战的胜利。
商议的层面没有拓展开,忽必烈已经打定注意,稳定内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
不过在稳定的过程之中,还是要有所动作,蒙古大军至少需要开始蚕食大宋王朝的地域,譬如说四川,譬如说两淮,甚至是襄阳和随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