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2(2/2)
其实他对6秀夫是寄予厚望的,想想历史上的6秀夫,能够抱着幼帝纵身一跳,用生命来诠释什么是忠贞,可见其骨子里是刚强的,若是能够为他吴邵刚所用,在推行官僚制度大变革的过程之中,也是能够挥出来巨大作用的。
可惜6秀夫不是这方面的人才,或者说6秀夫参加了科举考试,已经是进士的身份,很多的认识已经固定,不可能出现巨大的转变了。
终于,等到6秀夫说完之后,吴邵刚开口了。
“6司马,你所说的话语,的确是有一些道理的,我亦不能够完全反驳,不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想必你也是明白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之道理,你更是清楚的。”
“古往今来,得民心者得天下,何谓得民心,不知道从多少古人嘴里形容过,我的理解就是,各级官吏做事情之时,心里真正想着老百姓,各级官吏拿着俸禄之时,想到老百姓是衣食父母,那样的情况之下,就能够真正得民心,哪怕是有些事情做错了,老百姓也是能够谅解的,各级官府也是能够得到老百姓拥护的。”
“6司马,你在建康府多年,想必也见过了诸多的事情,我大宋府州县之官吏,他们的所作所为,你至少耳闻,激动昂扬的话语,我不想说,但我知道一点,我大宋之老百姓,不仅仅是畏惧官府,甚至是憎恨官府,若是我大宋朝廷出现任何的闪失,怕是没有百姓愿意站出来,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根子就在各级官府的官吏和公人的身上。”
“整顿各级的官府,先从吏员与公人身上开始,这也是我深思熟虑的,若不是考虑到潼川府路遭遇过战火,我的举措会更加的激烈。”
“只有各级的官府真正将百姓之利益放在心上,百姓才会支持我们官府。”
“做不到这一点,什么打败蒙古鞑子、恢复我大汉之江山,铸造我大汉之辉煌,都是过眼云烟,根本不可能实现。”
。。。
吴邵刚一边说,一边观察6秀夫的神情。
可惜的是,6秀夫的脸上,依旧表现出不服气的神情。
只是吴邵刚说完之后,6秀夫没有继续开口。
吴邵刚终于决定要有限的放弃了,他知道自身短时间之内,无法争取到6秀夫心服口服的支持,更不可能让6秀夫死心塌地的为自身做事情。
至于说将来如何,吴邵刚没有想那么多,他需要做好的是眼前的事情,一件件的去落实。
6秀夫离开了厢房。
吴邵刚走到门口,看着6秀夫的背影,神情颇为萧索。
他已经认定,不管是文天祥、6秀夫还是张世杰,这所谓的南宋三杰,不过是时代出现的产物,他们不一定有着特别远大的抱负,更不可能真正的看清楚世事之中的弊端,他们不可能成为改革家,更不会倾尽全力支持改革。
说到底,南宋三杰只不过是全身心于这个即将被剿灭的南宋王朝。
吴邵刚终于清楚了,他需要走的路还很长。8
第一百三十六章人选
对陆秀夫的失望,让吴邵刚开始了一次认真而重大的思索,那就是人才20问题。
马上可以打天下,可马上不能够治理天下,吴邵刚的身边,已经有了一批很不错的武将,这些武将都是身为特种兵教官的他亲自培养出来的,但文官异常的欠缺,特别是吴邵刚能够完全信任的文官,除开李思琦,数不出来其他人,这倒不是吴邵刚不重视这个问题,而是穿越之后的经历,让吴邵刚没有机会去招纳文臣。
大宋的文臣,几乎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而且进入到朝中为官的文臣,还必须要拜师,这个所谓的拜师,就是投靠朝中的权贵为师,就是站队,让自身能够在朝中立足,譬如说殿试状元文天祥,曾经就是右丞相贾似道的门生,而殿试进士陆秀夫被李庭芝招纳。
吴邵刚是武官出身,没有资格插手科举考试的事宜,也就不可能有什么读书人的门生,且大宋朝廷对武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要求武官参加科举考试,只要能够上阵杀敌,只要有一身的力气,就可以做武官,这就导致武官的文化水平普遍都不行。
吴邵刚很清楚,依靠武官来治理地方,这一条路走不通。
治理好地方需要有学识,能够收纳赋税,能够断案,能够明察秋毫,能够治理地方,这些事情武官是很难做好的。
身边没有文官的支持,吴邵刚就好比是瘸腿之人,终究无法成大事。
吴邵刚招纳文臣的目的也是很明确的,有着不一般的本事和能力更好,若是能力一般,也能够接受,但最为关键的是必须要忠心,必须服从吴邵刚的命令,说到底一句话,在吴邵刚和朝廷之间,文官的选择是他吴邵刚。
这就必定让吴邵刚选择人才的步伐艰辛。
吴邵刚抵达潼川府城的时候,潼川府路防御副使、潼川府知府李思琦早就在城外等候。
吴邵刚倒是没有必要向李思琦隐瞒自身的行踪,再说他决定在整个的潼川府路整顿吏治的做法,已经准备开始实施,这件大事请,他必须要取得李思琦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够真正的贯彻实施。
府衙的厢房,袁世春等人站立在外面,不准任何人进入。
厢房里面,只有吴邵刚和李思琦两人。
李思琦亲自为吴邵刚倒茶,一边倒茶一边开口了。
“大人准备整顿府州县衙门的吏员和公人,此事下官思索了好些天的时间,就说这潼川府衙,府州县的吏员和公人,同样有很多滥竽充数之徒,清理是必须的,可下官认为,此事不能够过于的着急,必须循循渐进,一步步来。”
吴邵刚看着李思琦,没有说话。
“下官建议,首先清理公人,下一步清理吏员。”
“大人之良苦用心,下官明白,来到潼川府的时间不长,下官同样是头疼,很多的事情,下官想着做好,譬如说稳定百姓之事宜,救济贫困百姓之事宜等等,可很多的事情,就是做不好,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吏员和公人出现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