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4(2/2)
尤其在听闻杨凤楼为了救援老太爷,生生烧伤了双腿之后,不管伤情严重与否,更是遍请名医为杨凤楼诊治,完全无视一位位名医看到伤情之后,那副吃了狗屎一样的臭脸,照现在的架势下去,要是杨凤楼再躺个十天半个月,估计博陵崔氏都敢去长安太医署请人了。
这其中,最让杨凤楼感怀的是,崔老太爷身边老仆给他带来一枚玉佩,声称博陵崔氏同感大恩,日后如果杨凤楼需要博陵崔氏相助的话,只要不违反家规国法,博陵崔氏愿意出手三次,就以这块玉佩为证。
这才是真正的谢礼啊
以博陵崔氏在大唐的体量,这三次机会如果用好了,简直就是三次救命的机会。
所以,杨凤楼珍之又珍地把这枚玉佩收好,感觉崔府一行,真是太值了。
不过,聂一锦可不这么认为,她不但不觉得值,还觉得亏大了。
尤其每一次给杨凤楼换药的时候,看到他烧伤的双腿,就忍不住叨叨一次。
“你说你逞什么英雄他博陵崔氏,又是二品小宗师,又是三品四品武夫的,怎么就非得你打头阵到了最后还不是你一个人在里面面对十多个贼人,现在想想,我都后怕得睡不着觉”
杨凤楼无言以对,他总不能说,谁知道二品小宗师能笨成那样,连个提前量都不会算。
“现在好了,人家一个个全须全影的啥事没有,倒是你这个外人弄了一身伤回来”
“不重”杨凤楼只得小声劝慰她,“刚才那位大夫不也说了,勤换药,别沾水,十天准好,你就放心吧”
“放心烧成这样怎么放心”聂一锦柳眉一竖,杏眼一翻,生生噎得杨凤楼说不出来话了。
随后,聂一锦气鼓鼓地换药,换完之后,担心地说道:“你说以后,不会留疤吧”
杨凤楼顿时哭笑不得,最后说道:“怕啥就算留了伤疤,也是在腿上,我又不靠大腿吃饭”
“那你靠什么吃饭”
“脸”
杨凤楼一指自己的脸,面容严肃地说道。
聂一锦抬眼望去,正好看到杨凤楼的正脸。
此时的杨凤楼,早就不是第一次见面的那位翩翩少年,经历了如此多的事,虽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岁月的痕迹,不过却也让他的气质变得更加成熟,十五六岁的脸庞,稚嫩之中,混杂着真正的成熟,让杨凤楼整个看起来,却有一种别样的魅力。
而现在,杨凤楼正注视着聂一锦,眼神中全是火热和柔情。
聂一锦,在杨凤楼的注视下,慢慢羞红了脸庞。
杨凤楼见状大喜,忍不住慢慢凑了上去,一边凑近,还一边用自己最温柔的语气说道:
“一锦,你知道么,这一次最让我高兴的,就是杀了黄爻这个仇人,一共九个人,现在死了一个,还剩八个,只要将他们全杀了,我就能娶你了”
“谁要嫁给你”
聂一锦轻声呢喃,脸色发红,更加厉害。
“你嫁不嫁,我不管,我肯定是要娶你”
杨凤楼说着,已经接近了聂一锦,双目之下,聂姑娘如同天鹅一般脖子上的皮肤纹路,也清晰可见。
杨凤楼的呼吸,不由得变粗。
聂一锦脸上的羞红,已经发展到了耳尖之上,她慢慢闭上了眼睛。
杨凤楼歪头,闭眼,凑上前去。
却不想,两个人的鼻子,突兀地撞在了一起。
“啊”
聂一锦一声惊呼,睁大了眼睛,眼前近在咫尺的杨凤楼,一脸尴尬。
聂一锦如同受了惊的小鹿一般跳起来,用手背轻贴自己的面颊,幽怨地看着杨凤楼。
杨凤楼有心追上去,怎奈腿上未愈,不能成行。
见到他一脸焦急和无奈之后,聂一锦突然笑了。
“我看你不用靠脸吃饭”
“什么意思”
“你是靠不要脸吃饭的”
“”
第142章离别无伤
十天后,贵和班离开深州,终于回归了镇州。
当镇州城墙遥遥在望的时候,与贵和班一路同行的李思睿勒住了马匹。
“杨老板,我就不进镇州了,离家日久,我也该回去看看了,咱们就此别过临别之际,有几句话说,还请杨老板高升一步。”
杨凤楼点点头,早在离开深州的时候,李思睿就已然和杨凤楼打过招呼,一路同行到了镇州,他要回转赵郡李氏的大本营赵州,双方早就约好在镇州城外分别,如今的告别,只不过是旧事重提而已。
杨凤楼下了马,与李思睿一起走到路边的茶棚之中。
“杨参军,有你的大力支持,这次任务,完成得很是顺利啊”
杨凤楼和李思睿身边的人,不是李家的长随,就是贵和班右龙武军中人,其他人都避得远远的,所以,李思睿也没有必要藏藏掖掖的,直接开口,就说到了这次博陵崔氏的任务。
听到李思睿的话,杨凤楼也深有同感,面带微笑的点了点头。
虽然杨凤楼和李思睿制定的计划,由于各种原因失败了,根本没有拿到崔老太爷批示的崔氏宗族大会决议,不过,博陵崔氏,在日前又召开了一次宗族特别会议,不但任命了新的族长人选,还将“不得反唐”这四个字,直接写入了族训之中。
这比什么都有说服力
要知道,博陵崔氏立族千年,最是看重自家的名声和传承,而所谓“传承”二字,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崔氏的祖训家规
不得反唐
这四个字出现在崔氏族训之中,等于把崔氏的声名与大唐的国运牢牢捆绑在一起。
如果一名崔氏子弟反唐,那么,他就是崔家的不肖子孙。
如果一群崔氏子弟反唐,那么,博陵崔氏就等于抛弃了他们的族训,也就是抛弃了他们的传承,这对堂堂博陵崔氏来说,比全族尽墨更可怕
到了现在,大唐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别说成立一个小小的青云门,就算博陵崔氏现在招募军队,大唐朝堂也只会提高警惕,而不会怀疑崔氏要谋反。
而更让人安心的是,崔氏的新族长,足以保证“不得反唐”在他有生之年被施行下去。
不错,崔氏的新族长,就是离开崔氏二十余年的崔家大朗。
杨凤楼和李思睿之所以如此确定,就是因为这位崔家大朗,可谓博陵崔氏之中的一个异类,与世家子弟天然认可“家在先,国在后”不同,他一以贯之的理念,却是“国在先,家在后”。
事实上,在他风华正茂之时被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