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5(1/2)
满脸的愤怒与不甘。
沙皇竟然命他停止进攻,停止一切军事活动,并任命他为和谈特使,在喀山与中华帝国皇家6军进行前期的和平商议,另外莫斯科会派出专人前来进行和谈,而布鲁西洛夫目前唯一的任务就是,确保手中的六十多万军队不再受到任何的损失,并且尽快的与中华帝国皇家6军进行接触,双方一旦达成和谈协议,那么布鲁西洛夫必须立即调二十万俄军回援莫斯科。
虽然很愤怒,但是布鲁西洛夫却很清楚莫斯科这么做的目的,套用一句前清慈禧太后的老话,洋人打仗,要的无非就是钱和一些土地,但是有些人要的可是大清的江山。
现在的沙俄政府,跟当年的清廷差不多处于同样一种情况,中华帝国要的不过是钱财和土地,反正也打不过,给他就是了。但是那些乱党们可是想着将沙俄政府推倒的,这他喵的哪能行必须狠狠的打击,绝不手软。
再加上中华帝国同意和谈的消息被传到了莫斯科,这也让沙皇松了口气,并且立即命人统治布鲁西洛夫,禁止他做一些蠢事。
领土没了可以慢慢的抢回来,江山没了还指望什么去抢
“乱党误国”布鲁西洛夫暗恨着说道,旋即往椅子上一躺:“刚才的命令取消,散会,各干各的事去吧”
进攻命令被取消,有人欢喜有人悠,但是大多数俄军士兵还是高兴的,起码他们不用再去送死了,开战两年,俄军在战场上至少战死了六十万,要不然的话,现在战争都推进到俄国的大本营了,他们岂会在兵力上处于劣势
对于这些不想去死的人来说,只要不打仗,丢领土什么的随你的便,爱怎样就怎样,他们巴不得天天就这样混下去呢。
而布鲁西洛夫在郁闷了会儿之后,则是派出了自己的副官,让他亲自带队到喀山去跟中国人进行接触。
中京,事情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展,甚至事情展的局面,要比前期他们预想的还要好。
原本王思锐预计的是三个集团军在喀山与俄军进行最后一场决战,彻底的消灭俄军的反抗精神,然后列宁的布尔神维克那边在得到了自己的支援之后,兴许还能够推翻沙俄也说不准。
但是谁能想到,当初为了拖延时间,随口开了个吓死人的条件,俄国人竟然答应了可以谈一谈,而这种时候他们这边也不好拒绝,毕竟条件是你提的,现在你又否定,这在国际上对于声望的打击还是很严重的。
而谈一谈对于中国来说,好处要大于继续打下去。因为这样一来,沙俄政府就有精力从前线抽出大量的兵力回援,去围剿列宁的布尔神维克,恩,就让他们狗咬狗,就让他们不断的内耗。
其实现在想一想,如果能够将俄国变成历史上民初那段军阀乱战的情景也还挺好的,毕竟列宁的布尔神维克在之后组建的苏联,王思锐还是有很大的戒心的。
所以,为了能够尽快的停战,王思锐则是直接将谈判的地点定在了喀山,前期让军队将领先接触,尽快的达成停战协议,然后好让俄军有机会把兵调回去镇压内乱。另一方面,则任命一位副总理带队,乘坐火车前往喀山进行具体的和谈。
前期双方的会谈很顺利,布鲁西洛夫的副官得到了准确的回应,接下来中国将会停止一切军事进攻,一切等到后方的谈判团过来再说,同时也希望俄军能够克制,如果双方在停战期间生擦枪走火,那么战争就只能继续进行下去了。
最终,布鲁西洛夫的副官带着这一条保证屁颠屁颠的返回了司令部,而布鲁西洛夫则是有些怀疑,但是为了安抚莫斯科,他只能先命令自己带来的第十四军先行返回莫斯科,反正坐火车的话,也就一天的时间就差不多了,随时都可以支援。8
506:移民新政策
谈判的事情王思锐并不担心,在战争中中华帝国取得了巨大的优势,那么在谈判中也没有理由会吃亏,而目前反倒是在内政方面让王思锐比较担忧。
随着国家的强大,各种政策出台,战略的布局,要想完全按照王思锐的既定方针走下去还是有些难度的。
而近日,工业推广的事情得到了认可,各地纷纷响应,一时间国内的工业状况可谓是更上一层楼,到处都是正在筹建的新兴工厂,到处都是在工地中干的热火朝天的老百姓。
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就是移民方面,工作却陷入到了极大的困难之中,响应的百姓更是寥寥无几,即便政府已经开出了只要移民巴西,或者移居帝国新在俄国打下来的土地,保证每人至少可以分到三十亩地,并且由政府帮忙建设房子。
有地种,有房子可以住,但是响应的人却依旧不多,各地移民署门前更是冷冷清清的,除了工作人员以外,更是连个人影都见不到。王思锐还是远远的低估了华夏人的思乡之情,而这种情怀,更是让他们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也不为所动。
其实这个也怪不得别人,当年南方百姓移民东南亚,那纯粹是因为国内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外出打拼,现在国内发展的很好,不缺吃不缺穿的,谁还会愿意离开故土到千里之外,万里之外的地方去打拼
所以说,要怪也只能怪国家发展的太好了,让百姓们不想再到更远的地方去重新开始。
可是那些新打下来的土地难道就这么慌着美洲的布局就此宣告失败这绝不是王思锐想要看到的局面。中华帝国有四亿人口,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在王思锐看来,这个数字还是有些太少了。
因为国内还有大片的无人区,主要遍布在西北地区,而俄国新打下来的地方虽说事宜耕种,但是却太过偏远,加上环境因素,所以导致耕种频率不如国内现有的土地,老百姓本就不大愿意离开故土,一听说北方一年只能种一季粮食,就更加不愿意去了。
但是这项政策又必须要进行,王思锐也不想去用强迫的方式去逼迫百姓移民,那只是最后没办法的时候才能用的手段,而现在,他只能用一些更加诱人的条件,去引诱百姓进行移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