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晋商票号(1/1)
おcco“胡闹”布木布泰冷哼一声,“宋元明三朝皆发纸钞,有会子,交子和宝钞,唯独我朝不发纸钞,众爱卿可知这是为何”
“纸钞之法竭泽而渔,到了最后便是废纸。”图海道。
“对正因为如此,所以本朝不发纸币,就是考虑到纸币到了最后都是废纸我们耗费心机印刷纸币,又要防止有人作伪,耗费财力物力,最后得到一堆废纸这样做意义何在所以哀家坚决不同意发行纸币”布木布泰道。
图海道:“老佛爷,如今我们财政收入不容乐观啊虽然目前还有些银子,可是一旦让罗刹人来帮忙打造新军,从罗刹人那购买武器,我们这点银子只够给罗刹人的又如何给八旗子弟发军饷所以奴才恳请,发行纸钞,规定今后一切商业买卖必须用纸钞;所有的商人和普通百姓,都必须使用纸钞,我们用纸钞换回他们手里的银子,这样我们就有足够的银子去罗刹人那购买武器了另外,我们给绿营的军饷,也用纸钞我们就能省下银子,用来购买武器,打造八旗新军”
“强迫百姓使用纸钞”布木布泰脸色有些不太好看。
“对”图海阴冷的说道,“我们用纸钞从百姓手中换取金银这样我们只需要一些纸张就能增加财政收入了如今伪明逆贼都这样做,为何我们不能这样做”
纳兰明珠也说道:“太皇太后老佛爷,如今北方土地兼并十分严重,我们可以规定,每户人家拥有的土地不得超过一定的数量,多出的部分,我们用纸钞去换地主士绅的土地再把土地分给有功的八旗子弟”
“万万不可”康熙大吃一惊,“宋朝的贾似道,便是因此而死”
宋朝的贾似道其实在历史上是被人抹黑了,真正的原因便是他推行的公田善举,他规定了打地主的土地不得超过一定的数额,多出的土地必须卖给朝廷,再由朝廷分给农民。而朝廷购买土地,用的正是纸钞。这样和公开抢走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没有什么区别,结果最后贾似道因为这件事倒塌,还招来了杀身之祸。
布木布泰也说道:“士绅在汉人之中实力强大,朝廷还要依靠他们。若是用了此举,岂不是把士绅都推到南方逆贼那边去了”
图海冷笑道:“那些汉人士绅都不可靠这帮首鼠两端的家伙,当年前明崇祯时期他们一个个装作忠良一般。可是闯贼来了,这些人为了活命投了闯贼我们入了关,他们又投靠了我们如今伪明势力强大,这些人难免会投回去”
纳兰明珠咳了一声:“图中堂,万万不可把汉人士绅们逼得太狠了这大清宝钞,我们是要发行,但要如何发行不可急躁,应当先实行钞法改革。晋商票号,不是类似于伪明的什么银行我们可以把改革钞法一事交给晋商。”
“让晋商的票号扩大”康熙问道。
“对晋商是皇商我们可以让晋商把票号扩大为大清银行,这件事就交给他们打理让晋商出银子办理此事。当然他们可以从中捞一大笔不过那些奸商,到了最后,还不是被我们宰割的猪羊等养肥了他们,我们再来宰割”纳兰明珠道。
图海也说道:“不错晋商票号来发现纸钞,百姓的认可度高。若是我们发行,恐怕不要说百姓,就连绿营兵都不肯接受纸钞军饷让晋商出面,这件事便解决了今后我们给绿营发军饷,就用纸钞;购买土地,也用纸钞;收购民间粮食,也用纸钞等到今后,纸钞变成了废纸,到了那时候,百姓和绿营兵的怒火就会发到晋商身上我们就能趁机宰了养肥的晋商,没收他们的家产,这样我们又赚到了名声,又有了银子”
“晋商还要帮我们联系罗刹人,购买罗刹火器,若是宰了他们,谁来帮我们处理这些事情”布木布泰问道。
纳兰明珠拱了一下手:“太皇太后老佛爷,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大清已经自己和罗刹人搭上线了,还需要晋商吗”
“对让晋商票号扩大为大清银行,但是明面上还是晋商票号,发行宝钞。一元宝钞可当一两白银,农民卖出粮食收入宝钞,宝钞可缴纳朝廷税赋,票号可用宝钞兑付储户,各地商家不得拒绝使用宝钞。市场上流通,不再使用金银铜板,一律使用宝钞购买商品,这样就把宝钞推广出去若是有人使用银子铜板在市场上购买货品,衙门可以定罪如此一来,百姓和商家就只能用金银铜板兑换宝钞。当然了,一开始宝钞和金银铜之间是可以相互兑换的,等到时机成熟,我们再让宝钞逐渐贬值。”图海说道。
“今后宝钞贬值,变成废纸,罪责也在晋商身上”纳兰明珠道。
“当然,晋商发行纸钞,朝廷占了七成股份,晋商占三成,一开始让晋商从朝廷这里获得利益,也能在今后宝钞崩溃之时,来承担军民的怒火。”图海微笑着道。
布木布泰思索了片刻,觉得这个办法还是可行,发行纸币,先让晋商和朝廷共同获利,等到时机差不多了,清廷赚取了大量金银,再让纸钞贬值,然后所有的锅都是晋商来背,到了那时候再宰掉晋商,一来可以平息军民百姓的怒火,二来朝廷也赚够了银子。于是布木布泰点了点头:“此事可行”
康熙问道:“可是范家去了罗刹国,这范家乃晋商八大皇商之首,范家管家的不在,发行宝钞之事,其余的七大晋商能做主”
图海道:“范家还有其他人,也可以做主只要范家出了人和其他七家谈,这件事即可谈妥由八大皇商出面,共同扩大晋商票号”
布木布泰点了点头:“范毓馨已经去了罗刹国尚未回来,范毓宾犯了错,回到山西了,皇孙可以一道圣旨,把范毓宾召入京城”
康熙当下便拟好了圣旨,交给专人六百里加急,把圣旨送往介休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