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我有一座军火库 > 分节阅读 44

分节阅读 44(2/2)

目录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王道生就是一个取财有道的官员。谁的钱该要,谁的钱不该要,他总是能准确地把握分寸。

因此,他一直在想办法和文奎修好,万一天下有变,也好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一个仆人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似乎是怕打扰了王道生的思绪,说道:“大人,文先生来了。”

“你去沏一壶好茶,让他去后花园凉亭坐吧。”

坐在王道生府邸的后花园,能欣赏昼夜不息的信江河水。波澜不惊。白如银练。文奎坐在凉亭下,深吸一口气,凉嗖嗖的新鲜空气沁人心脾。

“文公子,多日不见,别来无恙啊。”

身后传来王道生的声音,文奎回头一看,看见他的手里拿着一个木匣子。那个木匣子正是文奎送给他的。曾经装过一百两黄金

文奎连忙站起来,谦地说道:“王大人,打扰您啦。”

“见外了,你见外了不是”王道生爽朗地笑着,伸手指向凉亭下的座椅,连声说道:“坐,坐难得你我有这等空闲。每当我心情烦闷之时,就喜欢坐在这凉亭下喝茶。你看这信江水总是流得缓慢,凭我们的肉眼根本看不到流速,但它一刻不停地奔向远方。”

文奎笑道:“没想到威严十足的王大人,竟然内心情感如此丰富。平时应该写过不少诗词吧”

“写过一些。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平时都塞在抽屉里,没人的时候孤芳自赏一下。”

王道生把那个木匣子打开,黄澄澄的金条散发出诱人的光芒。

“过两天,就是你母亲五十大寿了。这点小意思,算是我的一点心意吧。”

文奎以为自己听错了。第一,作为“儿子”,文奎真的不知道文夫人五十大寿这件事。第二,作为信州知府王道生,祝寿贺礼送金条,这礼是不是太重了

转念一想,文奎总算想明白了,王道生这是要把曾经收下的黄金退还给他。所以,他让人打探到文老夫人过生日,借这个名义,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王大人,你这礼物有点重啊。我怕我母亲承受不起呀。”

王道生接下来的话更让文奎无语:“你看你,见外了不是我们是称兄道弟的好朋友,还分什么你我”

“那我替我母亲感谢你啦。”

“又见外了不是等会喝酒,你必须自罚三杯”

谈笑间,仆人已把酒菜送到凉亭下。文奎的中餐吃得很丰盛,这才没过两个时辰,晚餐又来了,比中餐还要丰盛。常年累月这样吃,非得吃出一个大胖子不可。

文奎和王道生坐在凉亭下,喝酒聊天,欣赏风景,无比逍遥自在。他们一直喝到月上中天,百鸟归巢。

酒喝够了,生意也谈好了。王道生拍胸脯答应,一定给文奎生意上提供极大的帮助。文奎也暗示他,做生意赚了钱,自然会给他提成。

关于提成,王道生微笑着表示默认。

文奎从后世学来的厚黑学,穿越过来也是照样管用的。

王道生想留文奎在府上住一宿,但被文奎拒绝了。天黑路远,并不是他害怕的理由。

淡淡的月光下,文奎单人单马,一路狂奔。只见他一手抓住缰绳,另一手拿着的不是皮鞭,而是一支手枪

全国经济淍蔽,民不聊生,聚啸山林打家劫舍的人越来越多。文奎可不想成为这群无业流民的牺牲品。

一个时辰后,文奎顺利回到黑水寨,整个山寨沸腾了起来。

“文寨主回来了”

消息传开,文轩苑里里外外便挤满了人。文奎看着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有些小激动。

文夫人五十岁了,耳聪目明,没有半点老态龙钟的感觉。血鹰带着李妙和罗艺先期到达,她就一直在期盼着文奎早点回家。

文奎解下背上的褡链袋,从中掏出一个红布包裹的木匣子,双手捧上,说道:“母亲,王知府听说您五十大寿,特地让我把这个捎给您。他说他公务繁忙,就不再上山祝寿了。”

文夫人接过木匣子,感觉有些沉,问道:“这是什么难道是金戒指”

打开一个,一根根码得整整齐齐的金条,在暗夜显得无比炫目这些金条,同样会炫瞎很多人的眼睛。

“哇,不会吧这难道是王知府送的”

“文寨主,王大人为何对你这么好”

叽叽喳喳的议论声,让文奎觉得很长脸。文夫人把那些金条全部取出来,刚好一百两其他人并不清楚,文夫人的心里却是明镜似的,这些黄金原本就是属于自己的,只是王道生看见文奎实力变强了,又把这些宝贝送回来。

文奎喝退众人,让他们都下去休息。他毕竟离开黑水寨半个多月了,想留下来好好陪一陪母亲。

屋里没有外人,文夫人问:“奎儿,这黄金真是王知府送的。”

文奎笑道:“那是当然。你看这木匣子都是我们家的啊,怎么能错了”

“唉,这个王道生真是一个聪明人呐。这种人才能在乱世中求生存。你在做人方面,还真的要和他多学习。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很多古训,能流传至今天,甚至后代,都能用得上。”

文奎恭敬地答道:“母亲,孩儿记住了。”

“好了,你也累了,下去歇息吧。芸儿可是在我面前天天唠叨着你呀。这几天,你应该好好陪着她”

第九十四章送画

文家村和刘家村,两个村共有一千多亩的耕地。去年冬天种下的白菜萝卜等时令蔬菜已到了丰收的季节。

这么多蔬菜,要腌制成能长久存放的咸菜,需要大量的食盐。

可是,上哪去搞这么多食盐

文奎初步估算了一下,要把这上千亩的白菜萝卜腌制成咸菜,至少需要超万斤食盐。

据史料记载,元代食盐运销方式有商运商销和官运官销两类。行盐法和食盐法被较为普遍地实施。行盐法即商人向官府购买盐引、凭引贩卖;食盐法即由官方计人口摊派,官运官销。各个行省、路、州、县采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文奎觉得元政府的做法,有点像后世的“计划经济”。“盐引”实际上就是指标。需要先有指标,然后才可以凭指标购买食盐。

辛力刚问:“是不是去请朱友兰帮个忙江浙一带有盐仓,食盐货源相对充足一些。”

“请他等货到了,黄花菜都凉了你也不想想,数十万斤的蔬菜,再不收获就烂在地上啦。”文奎苦笑道:“走吧,去找尹力。”

饶州县也有盐局,又在尹力的管辖之下。当然是最为方便快捷的路子。

这天清晨,文奎和辛力刚各骑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