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一九零二 > 分节阅读 258

分节阅读 258(2/2)

目录

袁世凯将情报轻轻放下,若有所思地说道:“这应该是复兴会的精锐了,不过几个混成协的兵力,真能将形势明朗化吗”

“也许能,也许不能。”朱尔典模棱两可地回答道:“关键是这些军队用在什么地方。可能不等援军开到前线。局势已经要发生变化了。你也明白,现在临时政府密集出台各项政策法律,并以此作为谈判筹码,你拖得越久,形势越不利。”

袁世凯苦笑起来,他何尝不知复兴会的意图,就是要他逼清廷逊位。你拖拖拉拉,要捏着鼻子承认的东西越多。新政府成立后对复兴会越有利。

与革命军大打出手,袁世凯既不舍得自己手中北洋军这个大筹码。又不想为清廷作嫁衣。

“他们逼得太紧了,为什么就不给我多留些时间。”袁世凯叹息道:“要清帝逊位,这也是我的目的,也一直没停止工作,但这是那么容易的吗”

朱尔典无奈地笑了笑,既是对现在的形势。也是对袁世凯。在他看来,要干就雷厉风行,袁世凯实在是有些拖拉了。一边和革党谈判,一边还在公开场合表示“某为大清总理大臣,焉能赞成共和欲使余欺侮孤儿寡妇。为万世所唾骂,余不为也”

复兴会用一颗炸弹轰毙了宗社党的溥伟,吓得那些曾经慷慨激昂的满话亲贵忙不迭的奔到天津租界,宗社党已近瓦解。连隆裕太后听说溥伟被炸死,革党已大举潜入京师的传闻,也是吓得是几天都睡不着觉,晚上便带着小皇帝躲进皇宫秘道。

革命党,或者说是复兴会,或者说是陈文强,已经兑现了诺言,帮了袁世凯一把,可他非要当立牌坊,温吞拖沓的行事,自然令革命党不满。人家不耐烦等你,也是有理由、有原因的。

但袁世凯也有苦衷,谈判嘛,自然要讨价还价,各自争取最有利的条件,哪能一下子便定下来。何况,他还怕革命党虚晃一枪,拿总统来诱惑他,最后弄得他里外不是人呢

当然,袁世凯所说的也不为虚,他确实在做着工作。一是借着革命军的威胁,他不断向清廷加高价码,使清廷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内阁名单中除了袁的私党外,还网罗了一些君主立宪派人物,甚至保皇党首领梁启超也榜上有名。

其实,名单中一部分人物不可能到北京来就职,袁的真意是想吸收他们作为君主立宪和责任内阁的点缀品,并且借此把他和他们之间互相敌对的旧账一笔勾消,对他们是否来京就职是不关心的。

然后,袁世凯便是要把北方和北京的军事大权完全揽在自己的手里。他已经取得了近畿北洋各镇及毅军姜桂题等部的节制调遣全权,但是北京城内还有名义上由摄政王载沣统率而事实上由载沣的兄弟、军谘府大臣载涛统率的禁卫军,对他还是一个心腹之患。

因此,袁向清政府建议,皇族大臣应当出征南方以为各军的表率。这样,就使胆小如鼠的载涛自请解除军职,袁立刻推荐他的老朋友徐世昌继任军谘府大臣,并从汉口调回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军统。

湖北方面,他派段祺瑞署理湖广总督,全权主持军事。他又把自己带来的卫队编为拱卫军,派段芝贵为拱卫军统领,而把禁卫军调驻北京郊外。

现在宗社党已几近崩溃,要推倒清廷对袁世凯来说并非难事。但他还是要力求避免所谓“活曹操”的骂名,也就是说,他想使清廷相信他是从革命党手中取得的天下,又要使革命党相信他的天下乃是得自清朝之手。

既要利用革命军以推翻满清,好让他不居篡夺之名,反过来又要利用清朝来与革命军讨价还价。从而攫取更多的利益。这个做法颇有些象清朝进关的初期所声称的,说清朝的天下得自李自成,而并非从明朝的手里夺过来的。

但形势比人强,面对着迅速的变化,袁世凯知道要“速和速决”了。因为,袁对自己的力量知道得比任何人清楚。他也缺钱打仗啊

而革命军的力量却一天比一天发展,临时政府越来越有威权,国际观感和舆情也越来越有倾向,他必须要加快速度了。

“老朋友,我很快便要去上海,与临时政府中最难缠的家伙进行口舌之争了。”朱尔典看似真诚地说道:“如果需要我进行斡旋,你还是需要做出更实际的行动。”

“我明白。”袁世凯苦笑了一下,说道:“贵使会听到好消息的,希望贵国和贵使也继续支持我。”

在朱尔典看来。袁始终不肯唱“逼宫”的这一出戏,以免使他永远洗不清“活曹操”的骂名,是僵局的关键所在。当然,如果能做到武戏文唱,维持封建道德的外壳,把“篡夺”之局粉饰为“揖让”之局,自然是最好不过。可形势所逼,袁世凯必须要做出选择。

而袁世凯也想到了办法。但吊诡的是,这个办法竟然也需要陈文强首肯。需要革命党人配合。

就在朱尔典与袁世凯密谈后的第三天,袁世凯策划、革命党人配合的一场好戏上演了。

这一天,袁世凯乘马车由东华门到外务部新衙门办公。刚走过丁字街三义茶馆门口,突然有两颗炸弹从茶馆里扔出来,因袁的马车走得快,炸弹没有直接命中马车。却炸伤了几名袁的护卫。

谁也不知道这是双簧戏,更很少有人知道袁的马车在昨天晚上加装了铁板。这一举动对袁没有造成伤害,反而造成了他的另一个机会。

从此,隆裕太后不但不怀疑袁是“革命军的奸细”,并且相信他是清政府的“股肱社稷之臣”。当天就派特使前往慰问,并封为一等侯以示优异。也正是由于这一举动,使袁以前所捏造的用以恐吓清政府的“革命党人已经遍布于北京城”的谣言得到“证实”,引起清政府内部的大慌乱,使他们不得不在保全皇位与保全性命之中选择其一。

也就从这天起,袁称病不入朝,派他的心腹民政部大臣赵秉钧做他的代理人。随后,赵在参加御前会议时采取了摊牌的办法,提出了南北两政府同时取消、另在天津组织临时政府以及优待清皇室的问题。在座的年老王公都默默不语,少年亲贵则坚决反对,使得隆裕皇太后作不出最后的决定来。

赵秉钧起身,盛怒而去,署理外务部大臣胡惟德和署理邮传部大臣梁士诒也跟着走出,吓得隆裕太后脸上变了颜色。

再过两天,北洋军将领段祺瑞等数十人联名发出通电,吁请清帝即日退位,确定共和政体,以安皇室而定大局。

就在同一天,回京养伤的清贵族中的少壮派良弼,在家门口被刺杀。

作为清贵族中惟一有胆识的军事人才,良弼始终认定袁是插在清政府心脏里的一支毒箭。当袁内阁以辞职手段要挟清政府接受退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