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17(2/2)
“南进派”要求援助菲律宾运动,至少改美国独占菲律宾为日美合占,理由是“帝国国防应以菲律宾及马来附近为第一线扩张,谋求东亚之安泰”;“北进派”则认为将来日本国防第一线是中国的满洲和朝鲜,而非南方的菲律宾。
由于当时日本要抵抗俄国在东北亚的扩张,以及后来三十多年里“北进派”始终在日本战略思想界占主要地位,美国占有菲律宾才没有成为日美交恶的导火索。
但南进对日本来说,只是时间问题。美国占领菲律宾无异于在日本南进的必经之路上埋下一颗炸弹,只要美国在菲律宾的统治没有结束,日本早晚要引爆这颗炸弹。
而日美真正开始关系紧张,则是在日俄战争之后。
战争的结果使美国最感失望,因为日本在韩国和南满推行了狂热而露骨的“关门”政策,其程度是当年沙俄做梦也不敢奢望的。
一九零七年七月,俄日秘密签订了第一次协约,划分两国在蒙古和满洲的势力范围。并共同反对美国企图分享满洲市场的企图。
美国起初一如既往地在满洲坚持“门户开放”的主张,但是很快在日本人面前碰了壁。美国铁路大王哈里曼在战后试图收购南满铁路。但被小村外相否决。日本人利用行政措施和歧视性铁路收费政策,慢慢地、有计划地排挤和根除美、英等国在满洲的企业和贸易。
毫无疑问,被德皇称为“西奥多一世”的老牌帝国主义者罗斯福不能对日本人的小算盘坐视不管。美国先以限制日本向加利福尼亚移民为报复武器,随后又提高日本主要出口产品生丝的关税。
哈里曼收购计划破产后,美国试图再次撬开满洲的大门,罗斯福总统提出由中、美、英、法、德、俄六国共同收购南满铁路。将其和俄国手中残余的满洲铁路合并,由六国共同经营。这一计划毫无悬念地被日本拒绝,其作用只是令日美矛盾更加激化而已。
而悬念于一九零七年四月十九日揭开。这一天日本通过了帝国国防方针,从此开始了以美国为假想敌的时代。虽然在日本还要仰仗英美资本及市场的最初阶段,帝国国防方针中的某些条文只是埋藏在海军造舰拨款下的一条暗流。但是终将不可避免地公开化,并在将来全面爆发。
所以,罗斯福决定派出大白舰队在全世界作炫耀性巡航的时间正是一九零七年六月。在私下场合里罗斯福也毫不隐瞒他派舰队到太平洋巡航的真意:威慑日本。他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战列舰队环球航行的真正目的,是对日本开始萌生的非常丑陋的战争谈论的答复。这是我所知道的下面这句话的最好范例:说话和气,手持大棒。”
而对于中国的政坛和政治形势,美国也在积极扶持“亲美”派。
日俄战争后,徐世昌成为东三省总督,耶鲁大学毕业的唐绍仪为奉天巡抚。两人都是袁世凯北洋系统的实力人物,也被认为抱有亲美情绪。
在美国的提议下,东三省的清廷官员开始考虑引进美国资本,修筑新民至法库的铁路,并将其延长到齐齐哈尔,形成环绕世界的“环球铁路”的一环。美国还提出建立东三省开发银行。这些举措势必打破日本在满洲的独占地位,因此引起了日本极大的不安和敌意。
尽管美国的提议在东三省实施得非常困难,但令美国人感到欣慰的是南方又有一位强势的亲美人物在崛起,那就是陈文强。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四章美国的判断,日人碰壁
即便是合作经营、贷款优惠,铁路依然是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在东三省遭到日本歧视性运输压制的美国,更希望不要在别的地方有同样的遭遇。
德国资本介入粤汉铁路,并继续承揽着鄂湘两省的轻轨铁路,从而在华中、华南依托铁路拓展着工商经济,这无疑也对美国产生了刺激。
广东在中国属于经济发达地区,铁路的赢利,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扩张,肯定是相当诱人的。尽管陈文强的条件比较苛刻,但也没有超出正常的商务往来,只是一种平等的合作,符合国际商务合作的条文和惯例。
所以,无论是修复抵美运动后的政府形象,还是从经济商业角度考虑,美国政府都比较乐于促成此次合作。
而陈文强虽然缺乏资金,但宁肯再拉上德国,使经营权由三家共管,也不想全借美款。这样做,他就只要拿出修筑铁路的三分之一资金,而且是分批分期的投入,有侨资和粤省的商绅入股,中美德共同出资、共享效益、共同管理的修路计划就确定了下来。
美国资本投入铁路,一方面是为了经济效益,一方面也有结好陈文强、扶持亲美人物的含意。即便不说陈文强在广东、湖南、湖北的势力,就看现在的抵日运动,作为积极的筹措和推动者,也令美国人感到支持、亲近陈文强是物超所值。
放眼中国,除了陈文强,还真没有哪一个能在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也没有哪个人敢于在地方施展铁腕政策,剿匪清乡、兴利除弊。
“各地匪乱并未得到有力控制,是高居庙堂的清廷逐步失去社会控制力的表征;但在广东,依靠着或许残酷但却有效的手段。凭借着坚强敢战的警察,以及一批廉洁负责且又年轻的官员,陈文强正将全国最严重省份的盗匪问题压制下去,正在获得无可替代的社会控制力。如果再加上西南的广东军队,统帅是陈最为可信的密友,在广东陈文强已经具有了难以撼动的实力。而这还没有算上侨商、立宪派商绅等雄厚的社会资源。以及在湖北、湖南、上海的势力”
“陈在成为地方实力派的道路上走得很快,判断形势亦很准,且善于把握形势之变化,以为己用。西南革党叛乱,非但无损其实力增长,反倒为其所借助,成为清廷和粤督皆不敢轻动的重要人物”
美国人对于陈文强的评价和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将他视为地方实力人物也并不夸张。
如果追根溯源,历史上民阀时代的祸因。应该始于庚子事变的东南互保。这次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虽使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之乱及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但同时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扫地。
同时,各省亦因八国联军入侵而自觉需有自卫的武力需要,因此清廷治下各省及各实力人物由此开始军阀化典型例子即为淮军发展而来的袁世凯系北洋军阀诸部及原满清广西绿营及巡防营发展而来的旧桂系陆荣廷部。至辛亥革命时,各省外籍主官均被驱逐,即为此军阀化过程的结束,并由此展开民阀时代的序幕。
当然。在当时可被称为地方实力派的还有不少,比如张之洞。比如曾经身为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但他们与陈文强是不同的,也没有陈文强那种霸气。有琼州这个牢固基地,拥有兵工厂,拥有警察,拥有密友统率的军队,势力布于数省。陈文强完全可以“坐拥地盘,概不奉诏”。
等到佐藤屡番被拒,不得不非常不礼貌地在路上拦住陈文强的护卫车驾后,却又不得不接受没有结果的事实。
“凡事有因必有果,抵日运动的兴起不是没有来由的。贵使心里想必也清楚是为什么”陈文强说话还算客气,没有暴粗口,但面色严肃,毫无商量的口气,“作为一场民众自发的运动,本官,即便是朝廷也无可奈何。况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