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一九零二 > 分节阅读 164

分节阅读 164(2/2)

目录

将来的封锁是不可避免的。多建立一个物资补给的渠道,便多一分支持下去的力量。革命军政府对此早有章程,利用洋人的商人本性和发财心理,也利用他们的方便条件,显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哥胪士本来还想摆洋人的臭架子,可看到革命军从官到兵都是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根本没有清兵那种畏缩、谄媚的神情和表现。商人的圆滑立刻使他认识到该如何面对,只要不是义和团式的暴民,只要不加以触怒,洋人的身份还是能够充当护身符的。

“没有问题,这些货物我将按成本价全部卖给贵军。”哥胪士很敏锐地听出了宗少华话中的意思。有些不太确定地问道:“至于长期的商业往来不知道贵军需要什么只要不是违禁的物资”

“要是能运进来违禁物资,你还能赚大钱呢”宗少华微微一笑,说道:“粮食、布匹、药品、棉花,以及其他的日常用品,我们都需要。至于你的好意,我们心领了,也表示感谢,但第一次交易嘛,不能让你亏了。所以,成本价就不必了,我们还是按照标价付款。”

“非常感谢,希望我们以后的商业来往也会如此顺利。”哥胪士微微鞠躬,脸色变幻,不知道是想着日后赚大钱呢,还是想着关店歇业,离开这是非之地。

宗少华安排完毕,转身出来,正碰上赶来报告的士兵。

“蒙自关道增厚政治避难”宗少华皱了皱眉,思索了一下,说道:“可以,法国人可以容许他政治避难。但他侵吞了国家的税银,必须交出来。否则,革命军将围困到底。”

在西南起义之前,陈文强等人便考虑到越南法国人的干涉。要打呢,越北的法军肯定不是革命军对手,人太少嘛但大打又偏离了起义的目的,而任由法国人与清廷勾结,又对革命军十分不利。

所以,计划中便有几套备用的方案,看具体的形势而采取。理想的情况自然是革命军示之以威,迫使法国人保持中立,对革命军在越北的某些地区建立作战基地并进行备战。

另外,如果能迫使法国人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则是更为理想的。按照国际法,交战团体指一个国家内从事武装斗争,控制部分地区,并得到外国承认的集团。也就是说,革命军如果被承认,就摆脱了“乱民”或“叛乱”的标签,并且享有与清廷交战国同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

而一旦得到国际上的认同,革命军的地位和影响便是质的突破,革命军政府也就具有了政权的性质。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是很困难的,但你不向这个方向努力,永远也不会成功。

蒙自光复,四千多革命军北进开远。

滇南城池多已老旧,清廷财政紧张,地方资金匮乏,根本无力整修。革命军围城而攻,用火炮轰击守军草草修补的缺口地段,不到半小时便炸塌数丈。在机枪的掩护下,革命军士兵冲锋入城。

开广镇总兵白金柱得知城池被破,无奈下令停止抵抗,率部投诚。

滇南重镇接连而下,革命军气势大涨,西攻建水、石屏,守军虚弱,或弃城而逃,或反正投诚。

革命军兵力达到五千六百余,北上通海,不战而下,离昆明只有一百多里,滇省震动。云贵总督锡良急电清廷求援,并急招湘鄂黔援军转赴昆明。

至此,革命军在滇省发动攻势的目的算是达到了。清军来不及合围,只能转救形势似乎危急的昆明。而从大的方面来看,革命军光复了滇南的大部分地区,虽是偏远、各民族混杂,但也拓展了战略活动空间。

同时,为保昆明,并且剿攻革命军,滇省的地方清军被陆续调动,造成了很多地方的守卫空虚,这也为挺进支队进入滇西开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袭普洱、克景谷,兵逼临沧。清军李开美全营降,临沧不战而下。挺进支队稍作停留,继续向西,兵锋直指龙陵、腾冲、保山。随后,又有清军胡华甫一哨降、王玉珠一哨降,挺进支队利用缴获的枪枝弹药,在清军中择优汰劣,再加上在当地招兵买马,由五百人扩充至一千二百余人。

似乎是尝到了甜头,但更多的是看清了滇省其他地区守卫空虚的弱点。革命军以主力在通海继续牵制清军,却再次分兵五百,组建滇西北挺进支队,溯元江而上,向镇沅、景东、南涧、大理攻击前进。

在桂越边境发动起义,现在却主攻云南,革命军的战略似乎做出了重大转变,但实质上却不象表面上那么简单。

第一百八十九章纵横桂省,袭扰战

清朝军队起源于清太祖努尔哈赤首创的满族八旗兵,后增设蒙、汉八旗,合为24旗。因民族歧视、养尊处优、生活、制度落后等原因,八旗兵逐渐走向衰败。

而绿营兵是以归附的明军和收编的汉族地主武装改建而成各省驻屯军,用绿旗作标志,以营为建制,故称绿营兵。随着被用于缉捕、缉私等地方差役,训练不实,纪律松弛的绿营兵不久也无可挽救地走向了衰落。因太平天国的兴起,八旗和绿营已腐不堪用,清政府急令各省官绅兴办团练助剿

湘军、淮军、练军改来换去,终究是“汤老药杂”。到了晚清,旧军已不堪用,在体制上互不隶属、指挥混乱,军官欺上瞒下、庸劣无能;士兵素质低下、毫无斗志,以致每战一触即溃,遇敌望风而遁。

要提升军队作战能力,必须裁减旧军,编练新军。对于人数达百万之众、每年耗银千万两的旧式陆军,这无疑是釜底抽薪、去腐滋新之策。

而清末军制改革的思路,大体上是由新军扮演国防军的角色,而各省旧军改编为巡防营,负责地方安全。这一安排不能说不合理,但行事过于操切,加上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划分未能清理,这在之后的风云突变之际,那些朝廷亲贵也就尝到了无尽的苦果。

按规定,地方上的巡防营平时置于各省总督巡抚管辖之下,战时则置于陆军部的指挥下。巡防营只有步兵和骑兵两个兵种,每省不得超过五路,每路不得超过十营。

但巡防营是过去无用的绿营、练军、防军和团练的一个替代,而且毫不客气的继承了前辈们的大部分弱点,比如统领们大多为旧式军官。士兵也大半来自之前的绿营、团练等,各方面素质都很差。这些队伍尽管练过洋操,也大部分配备了西式武器,但精神散漫,军纪废弛,战斗力十分低下。

从历史上来看。清军对外敌的作战屡屡惨败,并不能单纯地归咎于武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