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4(2/2)
“遵命”
朱道临再次回礼,原地转身,迈开正步走下高台,来到战马侧面一跃而上。稳稳骑在高高的马背上,和厉易良一起双双策马跑向东面的集结队伍,发布命令之后再次策马返回检阅台下,双双骑在马上伫立等候。
声声长短不一的军号声吹响,身材高大、全身盔甲的亲卫营长姜玉龙轻抖缰绳,在两名骑兵的护卫下,骑着白色战马,高举红底青龙的大明军旗越阵而出。由百余教官和执法队官兵组成的马军方队紧随其后,以整齐的阵列缓缓走向检阅台。难得一见的整齐方阵丝毫不乱,引发台上台下数百文武官员一片喝彩。
炮兵营长吴季诚率领炮兵方队紧随而来。
吴季诚在两名刀盾兵的护卫下,高举绣上一门火炮的炮兵旗帜,一马当先,身后4排共32门供教学用的佛郎机长管铜炮,全部架在了两轮马车上。450余名没打过一炮的炮兵组成的方队紧紧跟随,一个个挺胸拔背,威风凛凛,尚未到达检阅台下,全场已经是欢声雷动。惊叹不绝。
新军18个方队轮番出场。
新颖的阵列、统一的军装、整齐的步伐和旺盛的斗志,几乎每一样都是那么与众不同,每个方阵通过检阅台,都会引发排山倒海般的欢呼喝彩。
激动振奋的围观民众,手舞足蹈,赞不绝口,检阅台上的文武官员同样连声感叹频频夸奖,徐弘基和张拱薇如同醉酒般满脸通红,不停地说把军队交给道临贤侄训练无比正确。
这一切落在朱道临眼里统统乏善可陈,他能理解民众和文武官员此时此刻的心情,知道饱受异族侵略的大明人几十年来没能挺起脊梁,军队一败再败,满清鞑子一次次如入无人之境的烧杀抢掠,斑斑血泪历历在目,让毫无反抗之力的大明人无比伤心绝望。
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谁,无论好坏,都渴望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保家卫国,都希望自己国家强大起来不受外辱。
新军之所以获得民众长时间的喝彩,绝不是仅训练45天的新军官兵表现优秀,而是成千上万的民众把希望寄托在这支与众不同的年轻军队身上。
在朱道临眼里,新军官兵所展现出来的步伐、节奏、队形和精神面貌等方面,都无法令他感到满意,哪怕把天朝的普通民兵拉出来遛一遛,都要比眼前的新军强上百倍。
五天前,接到徐弘基和张拱薇要求新军接受检阅的命令时,朱道临心里就一万个不愿意,写下大致的队列训练方法和出场方式交给总教官之后,他就把精力投入到亲卫营的训练上,任由厉易良率领数百教官和各营临时官长去折腾。
然而,朱道临再不满意也只能保持沉默,这是他的军队,今后还要仰仗这支军队保护他的财富,为他去征服四方,哪怕有再多的不满,也只能加倍努力去弥补,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财力物力,把这支稚嫩的军队打造成一支真正的铁血强军。
检阅结束。
九千余官兵整齐列队返回营房,围在营区外的上万民众仍旧兴致盎然不愿离去,台上看得眉飞色舞的文武官员还在三五成流感想,夸张地连呼如此强军前所未见、令人意想不到大开眼界云云。
围聚在朱道临周围的教官们个个神采飞扬,满脸都是自豪,倒让朱道临觉得自己有些不合时宜了。
送走了还要吟诗作赋以抒情怀的文官们,满脸是笑的徐弘基和张拱薇等人要求朱道临陪同参观营房,有话要和朱道临说的吴景贤也连声附和。
朱道临认为参观营房远比检阅更有益处,暗暗打定主意,借此机会向军权在握的勋贵们灌输后勤保障的重要性。未完待续。。
第二一九章改军制
徐弘基和张拱薇率领数十将校参观完营房,欣然答应朱道临的邀请,进入军中大食堂与官兵们共进午餐,一边享用足额足量搭配讲究的军中伙食,一边感慨触动良多感受深刻。
不管是否愿意采纳朱道临提出的一系列后勤保障做法,每个人都对干净整洁的营房、新颖齐全的设施和严格的内务管理条令赞不绝口。
用完午餐,朱道临借口太阳很好,拉上吴景贤和徐弘基、张拱薇、赵之龙一同散步,五个人边走边聊,说的都是军营的建设和新兵训练事务,一直到登上检阅台走向后方的将府,徐弘基和张拱薇才意识到朱道临有事商谈。
朱道临确实有事商量,而且不是一般的事务,而是谁也不敢妄加触动的大明军制
朱道临请大家进入大堂东面的客厅坐下,开始就自己近期专门了解的大明军制做个概括,在一群老将和狡猾如狐的吴景贤含笑注视下,把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
“目前我大明军制大体可分为源自太祖的卫所制,嘉靖朝的营兵制,以及戚少保使用的募兵制由于装备大量火器的军队在训练和作战方式等方面,与其他军队截然不同,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合理的编制,因此,我请求诸位前辈同意新军试行新的编制。”
徐弘基微微点头:“道临说的也是我等面临的难题,特别是水师,由于火炮的大量使用,水师作战方式发生很大改变,自太祖和成祖开始的水师编制难以适应如今的情形,也需要做出局部改良。”
“其次。自崇祯初年开始,我大明军制出现诸多变化,总兵官本为差遣的临时官号,遇有战事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没有品秩规定。也没有直辖军队”
“可是,如今总兵已成常设官职,仍旧没有具体品秩,其统辖兵士、编制定员、位阶皆无一定,公侯文武均可担任,非常混乱,兼之边关镇兵、营兵、卫兵等多种军制并存,彼此归属不定,号令不一。实在令人头疼啊”
“确实如此,江南承平日久,情况还好一些,若是边关吃紧,再从我江南调兵,恐怕立刻就会引发大混乱。”
赵之龙对此极为头疼,他的十二座城门本应拥有三个卫九个千户所,数年来被朝廷兵部抽走大半兵力。每座城门的守备等级已经降到千户所和百户所,而且没有一个是满员的。
稳重的张拱薇很想知道朱道临如何制定火器军的编制。因此他哈哈一笑把话带入正题:“道临,继续说你的想法吧。”
朱道临点点头:“新军最大作战单位的官兵人数,和我大明陆师一个卫的官兵人数大体相同,约在4,8005,200人之间,但新军训练作战的方式截然不同”
“以火枪兵为例,火枪集中使用才能发挥最大威力。而火枪装填比较麻烦,训练有素的士兵使用最新燧发枪,平均每分钟能发射三次,比宣大一线使用的火绳枪每分钟发射一次快三倍,如果面对鞑子骑兵。以五百步距离为例,100火枪兵至少需要连续发射三次,才能击溃100鞑子骑兵的冲击。”
“经过计算,火枪兵以500人为一营比较合适,遇到大战可以把多个火枪兵营集中使用,但仍是以营为单位调度,才不至于发生混乱,所以我只能设置个营长统带500火枪兵。”
“炮兵的情况就更加复杂了,而我大明卫所制的军职分别是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