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执宰大明 > 分节阅读 249

分节阅读 249(2/2)

目录

“禀大人,汉王差来了使者。”就在李云天暗自琢磨着汉王在德安县列下重兵的用意时,有亲卫进门禀告。

“通知王都督和各千户,让他们速来大堂”李云天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随后嘴角流露出了一丝冷笑,从躺椅上起身,沉声嘱咐了亲卫一句。

此时正值两军交战的非常时期,汉王派人前来绝对不会是和他叙旧,十有是来“劝降”的,目的肯定是为了施展离间计,离间他和宣德帝之间的关系。

故而,李云天准备在府衙大堂来“接待”汉王的使者,并且召集齐属下,摆出了一副公事公办的派头,不给汉王丝毫的空子可钻。

王都督名叫王简,是京畿都督府的都督佥事,周征的老部下,原本在济南城的薛禄的帐下任职,上个月和那五千名济南城援军一起被李云天调来。

值得一提的是,能称之为都督的将领,并不单单指各都督府的左右都督,还包括各都督府的都督同知和都督佥事,以及各都司的都指挥使。

李云天调王简前来自然是加强青州城的守备力量,如相对于城防牢固的济南城而言,青州城更容易受到汉王的攻击。

随着李云天的命令,无数手握兵器、顶盔贯甲的军士涌进了武安县县衙大院,在院内列阵而立,鸦雀无声,气氛萧杀。

王简领着城内的千户从院外鱼贯而入,分别在大堂两侧的座位上落座,王简坐在大堂右侧首位,对面左侧首位上坐着的则是武安县的张知县。

“大人”李云天领着李大牛走进大堂时,堂内众人连忙起身,冲着他躬身拱手行礼,态度恭敬。

自从李云天攻取了青州城,并在黑虎沟全歼叛军陈朗部,以及击溃东林县叛军杨勇部后,三场大仗使得他在军中的威望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348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348执宰大明351

尤其是李云天一手组建的骁武军,更是以李云天马首是瞻。

当李云天以巡抚的身份前往济南城时,没人能想到年纪轻轻的他会在青州接连打下三场胜仗,不仅将叛军赶出了青州,而且还顺势收复了登州和莱州,使得叛军丢失了一半的地盘,立下赫赫战功,进而一举扭转了明军在山东的不利局面。

李大牛是和王简同一天来的青州城,他本来在景州城护驾,李云天觉得留在那里没法立战功,故而特意将他调来。

与李满山一样,李大牛现在已经升为了京畿都督府府的一名副千户,是大明从五品的武官,张昊在接任京畿都督府大都督后特意提升了他的职务和品级。

李云天在大堂前方案桌后落座,李满山神情冷峻地立在他的身后,右手扶着腰刀的刀柄,两年多的行伍生涯已经使得他完成了从一名百姓到军人的蜕变。

“带叛军来使上堂”沉吟了一下后,李云天面无表情地冲着大堂门口处立着的军士喝道。

那名军士闻言冲着李云天一拱手,快步向院门外走去。

不久,一名身穿正三品文官官袍的中年人随着那名军士走进了院门,见院中满是列阵而待、杀气腾腾的士兵,脸色不由得微微一变,感觉形势有些不妙。

“本官吏部左侍郎杨云,见过李御史。”在众人注视下,那名中年人走进了大堂,在堂前站定身形后冲着李云天一拱手说道。

“吏部左侍郎”李云天的眉头微微一皱,不动声色地说道,“在本官的印象里,吏部的左侍郎好像不姓杨”

“吏部尚书蹇义是大明逆贼,吏部官员多为其党羽,本官奉汉王之命暂代吏部左侍郎一职,等清除了朝中这些逆贼后由皇上任命新的吏部官员。”

杨云闻言不由得流露出一丝尴尬的神色,然后高声向李云天说道,“李御史,太宗皇帝和仁宗皇帝对你不薄,如今朝廷奸臣当道,李御史应该激浊扬清,将那些奸臣拿下,以佑我大明千秋万代。”

汉王造反以前,杨云不过是乐安州正七品的州经历而已,山东举人出身,由于汉王手下缺少文官故而被委以了重任,因此在李云天这个两榜进士出身的御史面前底气不足。

“奸臣与否自有皇上评断,毋须汉王操心。”李云天见杨云说的冠冕堂皇,于是冷笑了一声,冷冷地说道,“本官深受太宗皇帝和仁宗皇帝隆恩,自会忠君报国,铲除朝廷奸佞,护我大明长治久安”

“李御史,皇上受奸臣蒙蔽,正需要李御史这样的耿直忠臣来力挽狂澜。”

杨云闻言脸色变了几变,很显然李云天这番话里的奸佞指的是汉王,随后冲着李云天一拱手说道,“汉王对李御史大为欣赏,我大明朝堂之上现在暮气沉沉,正需要李御史这样的年轻才俊来担纲大任。”

“李御史,待清除了朝堂上的那些奸臣后,汉王必定向皇上举荐李御史,以李御史的才干担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绰绰有余。”说着,杨云不动声色地向李云天抛出了一个诱饵。

都察院的左右副都御史是正三品的文官,与正二品的左右都御史一样,都是都察院的堂官,李云天倘若能担任左副都御史之职,无疑于一步登天,跻身于朝廷各大部院堂官的行列,成为不折不扣的朝廷重臣,手握监察文武百官的重责。

汉王的开价确实非常高,由此可见对李云天的重视,毕竟李云天不仅两次坏了他进京夺位的好事,而且还在山东战场上夺去了青州城,迫使他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其才华已经尽显无疑。

至于杨云口中所说的汉王向宣德帝举荐,纯属遮掩之词,要是汉王赢了这场战事,宣德帝的这个皇帝恐怕也就当到头了,保不准连命都不住。

“本官有自知之明,本官的监察御史还没有干好,岂敢妄想左副都御史之职”面对汉王的诱惑李云天无动于衷,冷冷地望着杨云,“本官问你,你此次前来所谓何事,可是要向本官投诚”

李云天之所以拒绝汉王,并不是怕汉王以后出尔反尔,算他的后账,如果他想飞黄腾达的话早就在永乐帝驾崩的时候投靠汉王,汉王定当对他委以重任。

在李云天看来,倘若在开国时期,能征善战的汉王绝对是大明最合适的君主,可大明已经存在了近半个世纪,经过洪武帝和永乐帝连年用兵后已经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而能给大明带来繁华盛世唯有性格温和、思想开明的洪熙帝和宣德帝。

毫无疑问,汉王登基后肯定会重用勋贵,并且继续向外征讨,想要建立像洪武帝和永乐帝那样的丰功伟绩,届时百姓将更加困苦,民生凋敝,这绝对不是李云天想看见的局面。

因此,他这才不遗余力地两次坏了汉王进京的好事,使得汉王扼腕叹息,徒呼奈何。

“李御史,本官此次是奉汉王钧旨而来,汉王任命你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山东总兵,总掌济南府、济宁府、东昌府、青州府、登州府和莱州府六府军务,其所属官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