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8(2/2)
“威国公为国操劳,本官甚为敬佩。”杨士奇向鲁仲乾拱了一下手,沉声说道,“本官觉得威国公多虑了,李御史已经解释,他之所以现在才赶到京城,是因为绕行太原,本官觉得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李御史身负重任,不得不小心行事。”
“太子殿下,如今既然已有遗诏,请太子殿下接诏。”这时,一直尚未出声的兵部尚书陈洽走出了队列,向朱高炽拱了一下手,高声说道。
“请太子接诏”随后,吏部尚书骞义、礼部尚书吕震、工部尚书李庆等六部堂官纷纷出列奏请。
“请太子接诏”大殿左侧的文官见状,纷纷开口附议,声势为之一盛。
“太子殿下,微臣之所以说李御史矫诏,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感觉形势有些不妙,鲁仲乾皱了一下眉头,冲着朱高炽一拱手,大着嗓门说道,“微臣今天上朝前从河北都司得到消息,杨荣杨大人已经带着遗诏到了城外,李御史手里的遗诏无疑就是假的”
此言一出,殿内刹那间就安静了下来,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杨荣和海寿率先回京的事情。
“威国公如何知道杨大人手中有遗诏”李云天心中冷笑了一声,终于图穷匕首见,鲁仲乾暴露出了他的真实目的,故而宏声问道,“难道杨大人告诉过别人他手中握有遗诏难道杨大人此番前来就不能是布置皇上的大丧事宜”
“这”鲁仲乾没有想到李云天竟然会做出如此犀利的反击,一时间有些语塞,永乐帝驾崩一事在朱高炽登基前是不会向外透露的,杨荣岂会告诉外人私下透露皇上驾崩的消息那可是杀头的大罪。
“太子殿下,既然杨大人已经近在咫尺,那么微臣认为还是小心行事为好,李御史所带诏书是真是假,杨大人来后自然一切就会明了。”见鲁仲乾被李云天问住,兵部右侍郎武通连忙出来打圆场。
“请太子殿下三思”左军都督府右都督冯长安、后军都督府右都督龚魁和一些靖难勋贵冲着朱高炽一拱手,高声说道。
“请太子殿下三思。”顿时,立在右侧超过一半的武官纷纷开口附和,与文官形成了抵角之势。
“太子殿下,微臣也觉得此事应该慎重,万一李御史带来的遗诏内容稍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既然杨大人即将抵达京城,不妨向杨大人求证。”
眼见双方陷入了僵持,刑部左侍郎秦永祥忽然开口,正义凛然地向朱高炽说道。
“请太子殿下慎重。”兵部右侍郎武通和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范彬自然表示赞同。
“请太子殿下慎重。”数十名文官随后进行了附议,这使得左侧文官这边不由得产生了一阵小小的骚动,纷纷冲着那几十名同僚怒目而视,认为他们是叛徒。
由于秦永祥等人的倒戈,殿内的气氛一时间变得无比压抑,自从永乐帝登基以来,文臣和勋贵还从没有爆发如此激烈的冲突,也是第一次有文官旗帜鲜明地支持勋贵,现场的形势顿时变得复杂起来。
望着眼前对峙的双方,朱高煦眉关紧锁,右手紧紧地握着座椅的把手,看来今天的事情有些难以善了。
“诸位大人,皇上遗诏在此,你们是想抗旨不遵吗”
李云天知道现在到了紧要关头,于是一使劲从地上站了起来,由于跪得时间太长他的双腿酸麻,踉跄了一下差点没摔在地上,转过身环视了一眼殿内众臣,一脸悲愤地说道,“皇上可待你们不薄,你们如今做出此等诛心之事,百年之后有何颜面再见皇上”
虽然李云天是冲着大殿中的文武百官说的,但他所指的对象无疑是右侧的那些勋贵,不少勋贵的脸上随即流露出了惭愧的神色,永乐帝对那些勋贵关照有加,可谓恩重如山。
“太子殿下,国不可一日无君,微臣恳请太子殿下接诏”说完后,李云天转向了朱高炽,再次跪在了地上,以一种悲壮的语调宏声喊道。
“请太子殿下接诏”杨士奇闻言跟着跪了下去。
“请太子殿下接诏”随即,大殿左侧的文官在各部院堂官的率领下纷纷跪了下去,只剩下秦永祥、武通和范彬的那几十名同党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神情尴尬,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一
第172章压倒性优势
“请太子殿下接诏”此时已经到了在太子和汉王之间选边站队的关键时刻,忠勇侯周征瞅了一眼跪在大殿里的文官,随后一撩官袍的袍角也跪在了地上,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他的态度。
“请太子殿下接诏”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张昊和前军都督府右都督牛世豪紧跟着跪在了地上。
“请太子殿下接诏”在周征、张昊和牛世豪三人的带领下,右侧立着的武官呼啦啦跪下了三分之一,这里面有不少是原先持中立态度的人。
鲁仲乾等人很显然没有料到会有如此多的武官选择支持太子,一时间面露惊愕的神色,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微臣,恳请太子殿下接诏”下一刻,更大的打击出现了,一直沉默不语的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赵山河也跪在了地上,高声说道。
“请太子殿下接诏。”在赵山河这个中间派的带动下,那些持着观望态度犹豫不决的武官纷纷随着他跪了下去,人数也接近武官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臣,恭请太子殿下接诏。”不等鲁仲乾等人反应过来,宗人府宗令也跪了下去,高声说道。
“请太子殿下接诏。”在宗人府宗令的带头下,立于右侧队列前方的皇族成员呼啦啦都跪了下去。
由此一来,大殿上只剩下秦永祥等数十名文臣和鲁仲乾等近三分之一的武官,毫无疑问他们是汉王的支持者。
鲁仲乾和秦永祥等人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眼前的形势已经明确表明,他们已经在这场大明的正统之中失败了。
不仅大殿里的文臣和皇族成员,即便是在场的绝大多数勋贵武将,也由于李云天带来的那道永乐帝的遗诏,将太子视为了大明的合法继承人。
毕竟,死忠于汉王的只是一部分勋贵武将,像赵山河这样处于中立姿态的勋贵武将更看重的是大明的正统,故而他们明智地选择了在这场正统之争中占居了上风的太子。
这就是汉王为何要得到杨荣手中遗诏的原因,他与太子现在呈现均衡之势,而有永乐帝的遗诏将打破这种均势,谁拥有遗诏谁就立于了不败之地。
汉王千算万算,算漏了李云天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