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65(2/2)
严家原来是东平路管军万户,东平路就挨济南路边上,张柔和史天泽相继投靠李璮后,东平路随即不保。而严忠济、严忠嗣兄弟又带兵在燕京路,家眷也被忽必烈扣在身边,自然不敢去投李璮。
而大元汉军的军制,现在已经变成了军户制。就是将一部分老百姓变成所谓军户,授予一定的免税土地,并且也不必服劳役,只需要服兵役,同时还要自备兵器马匹和部分军粮。实际上就府兵制的变种,区别只是府兵理论上要和均田配合,而军户身份世袭,只需要在第一代授田即可。
两种制度在初期的效果都差不多,到了后期同样都会出毛病。府兵的问题出在无田可授,均田制崩溃,自然就没有府兵了。而军户制的毛病也差不多,军户人口增加,而田地数目就是这么点儿,还被军户的上层侵夺,造成绝大部分军户沦为佃户,根本无力负担兵役。
而无论府兵制还是军户制,都必须将兵役和土地结合。一旦军将失去土地,府兵和军户兵便失去了收入。现在的严家军就是这样,没有了土地支持,只靠燕云大万户府发放军饷维持。而且也不是铜钱绢帛,而是蒲寿庚和阿合马两个色目人主持发行的和白银“挂钩”的中统钞。只是眼下的形势明摆着,这中统钞的实际购买力比起南宋的会子还大大不如
在这种情况下,失去田地的军户兵生活凄苦,更无力负担兵器、马匹,还能指望他们打什么硬仗苦仗
所以严忠济并不是带着千人去和北明军交战的,而是找人谈判的,顺便用言语刺探一下虚实主要就是想弄清楚陈德兴本人有没有来榆关。
“对面可是紫芝兄么”
严忠济使人向榆河对面的北明军表面来意之后,过了片刻,果有一队穿着身银白色盔甲的骑士策马而来到了河对岸,当先一人马还没有停稳,就大声唤着严忠济的字号。而且还是个银铃般清脆的女声,有点耳熟。
严忠济愣了愣,忙定睛去看,来人竟然是李翠仙这女人在北地汉侯的圈子中算是名媛,严忠济自然认得。他一边策马向前,一边远远打量着李翠仙身上穿的盔甲。不是层层叠叠的扎甲,更不是用皮革制成的皮甲。而像是用整块钢板打成的,银光锃亮的铠甲,一大块遮护在胸前和腹部,肩膀上和大腿上还绑着同样闪着银光的护具,头上戴着的头盔也是银光闪闪的,头盔正面还有伸展出来的帽檐,同样闪着银光。
这竟然是一副精钢打成的板甲严忠济再看了看簇拥在李翠仙周围的骑士,也都穿着同样的盔甲
“对面可是严紫芝么”
李翠仙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严忠济忙在马上拱手,道:“某家严忠济,见过李三娘子。”
嘴上说的客气,心里面却已经盘算开了李翠仙是陈德兴的大王妃,既然随征,一定是跟在陈德兴左右的。也就是说,陈德兴已经来了榆关。而陈德兴是北明大王,北明军主力也一定跟着他
也就是说,北明军主力已经到了榆关,他们的进攻方向不是开平,而是燕京
这个情况非常重要,必须立即报告大汗。
“紫芝,尔今日是要弃暗投明,归顺大明吗”李翠仙骑在马背上,笑盈盈的问话。
“啊,这个”严忠济拱了下手,苦笑道,“奈何某家的三个弟弟,两双儿女都在京兆府”
李翠仙一笑:“那便是要战”
“非也非也。”严忠济摆摆手,笑道,“吾弟忠嗣你知道的,素有勇名,乃是一员虎将。他对明王殿下是极其仰慕的吾打算让他守榆关,吾自引兵还燕京。至于将来,未必没有再见的时候。”
李翠仙咯咯笑了起来,道:“吾常听人言紫芝兄多谋,今日算是领教了。”她一挥手,“也罢,这事儿吾去和明王分说。”
严忠济又在马上一拱手,笑道:“多谢王妃殿下成全哦,在下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说吧。”李翠仙笑着回答。
严忠济道:“在下看王妃身上穿的甲胄不错,不知能否送在下一副”
李翠仙明眸一闪,似笑非笑地看着严忠济,“紫芝兄是要把这板甲送给忽必烈吧”
第444章忽必烈去哪儿了
严忠济想要脚踏两船,一方面安排自己的三弟弃元投明;一方面还打听清楚了陈德兴主力的位置,又从李翠仙那里要了一副板甲去献给忽必烈倒不是为了用这副板甲讨好忽必烈,就忽必烈那个麻将牌身材,也穿不下李翠仙亲卫的板甲。他送板甲去给忽必烈的目的,就是要强调困难的。
北明最强的精锐都已经穿上这种刀枪不入的钢甲,他的严家兵苦战不胜,只得弃榆关而走也是不得已之选
不过他的消息和板甲并没有很快送到忽必烈那边儿,因为忽必烈现在不在京兆府老老实实的呆着。
他去哪儿了呢
严忠济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反正东西和消息送上去了,总会到蒙古大汗手中的。
而御驾亲征的李璮却很想弄清楚忽必烈还有他的十万蒙古大军到底去了哪儿
金鼓声动,大军如云。
洛都中人,满布街巷。临街住户,家家香案,多少甲士,沿着洛阳御街散开,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好一派戒备森严,真个是大唐天子御驾亲征才能有的威严。
天方及旦,天子戎车就自洛阳禁中而出,随附而出的还有羽林禁军三千,披甲持兵,个个都是人高马大的壮汉,护卫着天子御驾。这羽林禁军不在八卫府兵之列,而是从八卫府兵中挑选出来的长大汉子,用厚禄细粮供养,又由灭门尼姑亲自授以梨花枪术,并且严加训练出来的精锐。现在全都披上了明光甲,手持着夹钢长枪枪头是从北明进口的。这三千羽林,可不是摆出来让人看的架子货,而是真的要上战场杀敌的精锐军兵
李璮所坐的戎车,并不是唐朝的制式,而是一辆十六匹马拉的超大号四轮马车。车身厚重肃然,镶满铜钉,天子之旗在车上飘扬,望之只让人觉得凛然有威。
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连同耀眼夺目的天子旌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