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奸雄天下 > 分节阅读 155

分节阅读 155(2/2)

目录

“不止武学还有”

“还有科举”陈淮清笑道,“庆之你莫忘了科举换武之事”

宋朝的科举是3年一比,上一次大比是开庆元年,也就是1259年,不过提前一年,也就是1258年便已经开始在各地举行解试。而下一轮的大比原定于景定三年,而前一年的景定二年则是解试之年。

而这一次科举大比的规则将会有重大改变将综合比较武艺、兵法、文章。实际上就是取消了文举,扩大了武举

这可不是什么微不足道的小改革,而是直接干系到今后官场格局的大改原本的科举制度是有利于江南豪门,江南文风鼎盛,又居于蒙宋战争的后方,富家子弟多习文不习武。而四川、京湖、两淮子弟则因为身处前线,就不得不学一些武艺兵法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保卫家园。那么他们势必会疏于文采。如果科举以文取士,那四川、京湖、两淮子弟就很难入仕,若以武取士,那进士就少有江南才子了。

而将赵氏陈氏之争,变成文士武臣之争,就是陈淮清给陈德兴所谋划出的一条染指皇权的捷径。在他看来,赵家皇权的根基很深,单靠武力强夺是不可能成功的。陈家如果想代赵而兴,就必须要培植自己的根基。

赵家贵文,陈家就只能贵武赵家多用江南文士,陈家就要替两淮、京湖、四川的武士争利益

陈淮清扫了一眼文天祥,见他无动于衷,又侃侃而道:“如今的朝争,并不是我们和贾师宪争斗,而是文官武臣之争。一方是江南文士之门,一方是四方节度为首的武人。都门之变前文贵武轻,江南文士以科举垄断仕途。而今,武臣势大,自然也要为子弟入仕扫清道路。而我安丰陈家,便要用以武取士去争一争天下武家之首的地位”

第275章出行都

临安城中,己然是人头攒动,不知道多少人涌上街头,就等着看日前在都门之中闹出一场惊天祸事的陈家大军的离开。

从临安太学一直到候潮门之间,街巷两旁,但凡高处,都涌涌的全是探出的人头。临街店铺楼上的每一扇窗口之后,都站着一个儒服文士。前文提过,临安城中有十万文士这个数字是有些夸张,但是五万肯定不止光是有官身的,就有一万多人。

前日临安事变的时候,满城文士都无了踪影,既没有人拔刀而出,也没有人去跳西湖为大宋殉节,都躲在暗处观望形势。

而今天,是陈家军出师北伐的日子。这些在临安作乱,劫夺公主,杀害使臣,还逼迫官家赵昀退位的乱臣贼子,终于要离开临安了。

只是这临安城,是不是能再变回文士文官的天下呢

此时此刻,临着御街的每一间酒楼靠窗的雅座包间里面,都有一场关于时政的议论。

而参与这些议论的人,都不是什么台面上的当权派。当权的人物,今天都去候潮门外相送陈家军北伐了。就算有几个不愿和逆臣为伍的,也都闭门装病,一副快要死掉,对政治已经毫无兴趣的样子。

现在出来蹦达的,都是所谓清流人物。有些是地位超然的太学生,有些是某位当道诸公的学生幕僚,有些还是从行都之外潜入的各处“名士”。总而言之,都是不大起眼,但是却可以左右行都舆论的人物。

都门之变后,武臣抬头,文官势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临安城内城外的人物,都是无可奈何。暂时也不指望恢复对四方藩镇的掌控了。但是陈德兴、陈淮清打出的以武取士,却是在触犯他们的底线。

大宋号称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而这“士大夫”是什么就是文章中出来的英豪,是不包括武艺娴熟,兵法精通,能在战场上为国杀敌的武夫的。大宋,其实是高级文士的大宋官家,其实是高级文士的代理人

虽然南渡以后,武人地位日隆。但始终没有办法撼动大宋政治体系的核心文章取士考试做官的制度应该是起源于中国的,理论上说,这套不论血缘,只论文章的官员选拔体系是非常公平的。他让大宋大部分的男性臣民,都有入仕做官的机会。

比起论血统、靠投胎做官,不知道进步了多少因此宋明清三朝,前后将近千年的时间里,科举制度一直是中国最主流的官员产生机制。甚至到了近代“文官试”和“公务员试”还在相当多的先进国家流行起来。通过考试选拔基层公务员成为了世界的主流。

因此科举制度的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考什么才能考出一个官,却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考作诗考道德文章还是考兵法武艺说起实用性,作诗和道德文章,恐怕还不如兵法武艺吧若是大宋的官员个个都精通兵法且武艺高超。各种鞑子哪儿那么容易得逞于中国

至于管理地方,兵法武艺的本事也不见得比作诗做文章更无用。

因而作诗做文章的科举,唯一的好处,便是引导这天下的英豪弃武从文大家不学兵法,不习武艺,就是钻研诗书。考上了无大用场,考不上更是百无一用。

总之不会去威胁赵官家的天下赵宋太祖、太宗的这番谋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非常成功的在原本的历史上,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一直维持到南宋亡于蒙古

哪怕是贾似道这样的权奸遇上度宗这样的傻儿官家,也没有任何篡位夺权的可能。也就是遇上了陈德兴这个后世穿越来的灵魂,又处心积虑的拉起一支以北地汉人占多数的“洗脑大军”,才用一场兵变彻底撕掉了文官文士的体面。

而以武取士,则是在掘南宋这个文士政权的根基了对于汇集于行都临安的文士们而言,以武取士就是断了他们或他们子侄的前程。又如何不叫他们恨得压根只痒痒

之前陈家大军驻扎行都,日夜戒严,他们自然不敢多话。而今天,陈家大军出征,他们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呢

“吾等都是念汪夫子的神童诗长大的,自小就知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如今倒好,是万般皆下品,惟有武艺高了”

“如今行都中掌权的也不是天子了,而是陈淮清、陈德兴这对贼父子他们自己的书读得不行,便见不得他人有才。嫉贤妒能如此,想来也成不得什么气候,就不知道何日身败了”

“事情哪有那么简单以武取士对我等江南士子是噩耗,对北面、西面来的将门子可是好消息比文章我们笃定赢他们,比武艺,我等书生怎么打得过”

“哼,这是陈淮清那老匹夫在向将门武人示好他是想笼络将门为外援,一同篡夺我皇宋江山”

“乱臣贼子,痴心妄想,异日必落得和董卓、李傕无二”

“如今朝中也不是陈家一手遮天,贾平章,蒲大参,还有外出的吴相公、江大参、马大参,还有建康的赵老相公,一定在等待时机,预备要一举铲除奸佞”

就在御街两侧各家酒楼食肆上,文士们议论纷纷的时候,街道上的百姓突然爆发出了一阵阵最大的欢呼声

北伐军,已经开出太学大营了

当大队大队身披铁甲的北伐军将士出现在百姓们的眼帘里的时候。一大早就从城东贫民窟赶来的百姓,顿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