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99(2/2)
秋山和夏山的两山脚在衔接处是以压缩体量的围点做法来协调过渡,夏山湖石延伸为花台驳岸,如云之弥散,秋山黄石则尽量选用圆厚纵纹者来围点花坛,尽量缩小差异。
抱山楼廊为复道廊,游人无论在上或在下都可漫步廊道,在浑然不觉中从夏就走到了秋,所以此廊亦被戏称为“时空隧道”。
立于楼上长廊,可见楼前水池东边有一六角小亭,清漪亭飞檐翘角,清丽挺拔,和抱山楼的壮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所以道边多设亭。
亭在空间上独立自在,布局上灵活多变。在建筑艺术上,亭集中了华国古代建筑最富民族形式的精华。园林中的亭可以供人们遮阳避雨、休息观景,也使园中的风景更加美丽。
清漪亭的周围似乎是随意点置了一些湖石,但是因为池水的环绕使这些湖石便成了破浪前行的船头。亭西悬一匾“清漪”,亭前有楹联: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淡影,斜撑老树护幽亭。
倘若月明之夜立于亭中,微风徐来,碧水荡漾,在隐约的箫声中沉淀自己的心情,到也算不辜负了这明月春风、老树幽亭。
如果说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那么秋山则是。沿楼廊东行,越过架空的复道廊,可直达于气势雄伟的秋景黄石假山。
秋山用黄石叠成,用石泼辣,气势磅礴,植物配置以枫树为主,间杂松柏,秋山的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松之苍绿,枫之火红与山石的褐黄在暮色中明净如妆,极具画意。
但最为精妙的还是其内部山道设计,上下盘旋,纵横交错石屋、石桥、石梁、、石洞、和山中小筑融在一起,时涧时谷,时壁时涯,变化莫测。
游秋山前应当事先知道:“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的口诀,定会平添许多乐趣。
相传黄石假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所叠,清人汪全泰写给园主次子黄奭的诗词中有“若年少,怀故里,甚牢骚。自言家居,大涤石屋洞天高。”之语大涤子为石涛别号。
秋景又称小黄山,外形峻峭依云,绵延不绝,分西,中,南三峰,中为主峰,西、南两峰为辅。三者之间宾主照应,参差掩映,形成起伏绵延的山势。
中锋最为险峻,突兀惊人,峰顶叠石仿佛余工未了,更是耐人寻味。这是叠石者大量使用“挑飘”技法形成的效果。“挑”是块石从山体中横向当空伸出,“飘”是在伸出的块石顶端竖石的手法。未完待续。。
第八三六节陪她去看梦中风景
云落觉得自己和颜沉鱼是非常般配的一对情侣,要是没有安初遇的提前表白的话,可能才会是两个人之间的牵手啊。云落觉得自己的性格,还是比较的喜欢颜沉鱼这般的恬静,总是能够让云落觉得是非常的开心,有种淡淡的幸福。
秋山的每块石头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颇有黄山意蕴,若从山顶寻道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整个山体内部都是“空”的,这就是假山的虚实手法。
相对来说,湖石假山要比黄石假山容易堆叠,因为湖石本身多孔,具有一定的空灵感;但是黄石质地厚重,形态单一,很难做“空”。
不过若有高手妙成,则更能显示出山的嵯峨气势。个园的秋山,实而不闷,高峻而又奇险。而且十分注意山形之凹凸变化及洞壑之大小搭配,在黄石假山中是巅峰之作。
黄山石呈棕黄色,棱角分明,如刀劈斧砍。整座山体峻峭凌云,显得壮丽雄伟。进入山腹,如入大山之中,险奇之处随时可见。
中峰高耸奇险,下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顶洞、一线天,还有石桥飞梁,深谷绝涧。有平面的迂回,有立体的盘曲,山上山下,又与楼阁相通,在有限的天地里给人以无尽之感,其堆叠之精,构筑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现今江南园林中成为仅存孤例。
云落和颜沉鱼从抱山楼廊东行可直至秋山中峰山颠的拂云亭,亭名“拂云”取高可拂云之意,这里是园内最高的建筑。
人立其中俯瞰全园,古木、假山、池水、建筑都尽在脚下,此时此境园西的夏山真仿佛一片举步可至的云海,这就是夏山另外一个名字“秋云”的由来了。
拂云亭放眼。顿觉心胸开朗,满园佳境,尽收眼底,正所谓秋山宜登者也。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早些时候从这里向北远眺,瘦西湖、平山堂、观音山诸景都一一可见,可惜现在由于城市的“长高”,此亭已经无法“借”来那些美景了。
我国古代有秋日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在这里造园者巧妙的以“高可拂云”的小亭渲染了秋的主题。
拂云亭是位于中峰山颠的,但是亭南黄石山峰还是依亭而上,高出亭檐,峰顶平台小到只能一人立足,不过若是沿石阶蹬上此处。那种居高临下,红尘已远的舒畅,会让你难以忘怀的。
尽管此处及其险峻,人在其上也绝不会有丝毫的恐惧,因为有亭在人身后,给人以心理的依托,悄悄的平息了你的恐慌,这就是拂云亭设计的又一妙处了。
按着“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的口诀。沿山道行至底层,向东、向光线明亮处去,就可看到一个石桌,其上方有“天窗”,光线即是由此洒落。
此桌四人围做,两人对弈。都自有一番天然野趣,石桌东是一石床,床头灯台、床边踏脚一应俱全。石床对面为石窗,窗下置石几,两侧设石凳。此处有桌、有床、有窗、有几还有凳。分明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石屋。
窗外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四壁皆山,中央设一极小花台,有罗汉松一株。不要小瞧这个仅能植树一株的小花坛,它虽小在这里却打破了两个僵。如果没有这个花坛,从石屋出来就会碰壁。
如果没有它,人在院中,四面皆壁,岂不成了“囚”。华国古人造屋非常讲究风水,就算是建石屋也不能不有所避讳。园主次子黄奭“自言家居,大涤石屋洞天高”,果然在此有如此妙景,扬州人“八月秋声,不看广陵潮”也就不足为奇也。
在石屋外可见两座汉白玉栏杆的小桥高出头顶,前后呈“之”字排列。如果刚才下山时到中途平折西出,过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