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6(2/2)
这种事情事关切身利益,尤其是自古有云: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乃是两大不共戴天之仇。别人抢了你的女人,自然会被人记恨。杨广拉拢住了一部分骁果军士兵人心的同时,不免加速了骁果军的分裂。分到了女人的欢饮鼓舞,没分到女人的望眼欲穿。
此时,若是萧铣能够给力一点。帮杨广把十几万民女凑齐,那说不定士兵的怨气便能平息一些。然而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寡妇容易搞到,寡妇都搜刮完之后还要弄那么多良家便难了。杨广也不会去苛责萧铣。而萧铣在给了这一批江西寡妇之后,后头只管给钱给粮伺候地好好的,凡是骁果军士卒娶妻杨广都会发放不少钱财赏赐,甚至给予屋宇安家,至于钱都是实际上萧铣掏、名义上杨广赏的。这么一来,暂时没捞到好处的骁果军士兵们思乡之情便更加炽烈了。
大业十二年的正月,便在几家欢喜几家愁当中来临了。身在江东的骁果军士卒们虽然思乡,却也不至于一下子爆发出来,毕竟杨广巡幸天下的老毛病又不是第一次犯了。骁果军士兵们没法回家过年的事情往年也是有发生的。比如一年前的时候,这些骁果军当中相当一部分人,便是在雁门郡过的年,当时还要和突厥军队厮杀呢,如今虽然也在异乡过年,可富庶的江都与苦寒的雁门,其间差别当真不可以道里计。
然而,元宵节前后,北方传来的一些噩耗。让朝廷大为震动。
瓦岗军大头目李密,居然攻破了通济渠北端的朝廷太仓洛口仓
这洛口仓,地处通济渠运河和黄河的交汇河口位置,往年都是为朝廷在东都的驻军、百官、城中百姓提供粮食的主要据点。满载的话理论上可以储备两千四百万石粮食。实际上因为连年征战滚动消耗,最多也就一千多万石的存量那个峰值主要是在当初第二次征讨高句丽之前,此后因为黎阳仓、涿郡等处囤粮地的分摊。以及第三次征讨高句丽开始后朝廷一部分军粮靠海路水运,洛口仓的存粮连年都在下降。
在大业十一年杨广南巡的时候。洛口仓面临了最后一笔巨大的支出,那就是为南迁的朝廷和骁果军提供行粮。大致上是百万人半年的口粮左右,总计支出了一百五十万石毕竟这么多人突然南下,杨广也要担心南方是否做好了筹粮的准备,所以带上足够吃到来年夏收为止的行粮还是很必要的。
杨广南下之后,江淮通过通济渠往洛口仓注入新粮的漕运便算是停止了。洛口仓内最后还剩下约莫八百多万石的粮食,是杨广留给留守东都的官兵军民的。毕竟他虽然打算南迁,也不好直接做出放弃东都这种丧民心的事情,也不好让东都军民饿死。此后半年多,东都军民各项消耗倒也用掉了百万石以上。而如今,在洛口仓内还剩下七百万石军粮的情况下,这处命门要害居然就被瓦岗军的李密给攻占了。
这笔军粮的规模大致上是什么概念呢约摸可以够整个河洛和山东西部地区的全体官兵百姓吃三年也就是说相当于后世整个河南省、大半个山东省,以及一小部分河北、湖北地区的广大范围内,哪怕所有的农民都不种地,所有人光吃大锅饭,只要省着点吃,就能吃三年。
得到了这笔军粮之后,急于扩充自己实力的李密当然是先过初一再顾十五。将来的日子怎么样且让将来再说,眼下先开仓放粮,大肆募集饥民和其他农民起义军。一时之间,李密军声势极为浩大,号称拥兵四十万众其实是短时间内整个河南和山东地区的农民军都闻风而来名义上投靠了李密,不管将来是否听从他将令,眼下粮荒先找李密打打秋风再说,所以才有四十万兵这么夸张的数字。
李密对于来投奔的人心里头如何打算的当然也是心知肚明。但是他也并不害怕这种情况的发生,他自问以自己的手腕,徐徐分化瓦解,最多一年半载的功夫,就能把山头林立的农民军中各路草头王都拉一派、打一派,渐渐消化掉彻底变成自己的势力。
那么,且让我们把视线移到另一头的东都方面:东都守军难道不知道洛口仓的重要性不成既然这里是杨广留给滞留在东都的军民未来数年的粮仓保障,为什么东都军队不好好守城,会被李密军攻破了这么重要的囤粮所在呢
这当然不是因为东都军队不想守住,而是他们实在被杨广留下的那个数个留守官职权力并列的指挥体系给弄得够呛。理论上,留守在东都的段达、元文都和皇甫无逸权力是完全一样的;而裴仁基和王世充又比他们低半级。
可惜的是。理论永远只是理论。虽然三个留守名义上平级,需要商量着办事情。然而杨广却没想到他放在东都的那个泥塑木雕一般的孙子越王杨侗,会成为三大留守角力的傀儡。
杨侗是已故元德太子杨昭的次子。杨昭留下的三个遗孤当中,长子燕王杨倓如今跟着杨广身边、在扬州;这个次子越王杨侗便在东都留守,最小的代王杨侑留在最西面的旧都大兴。
三大留守里头,最无能的段达是杨广身边的近臣,当然和皇亲国戚最熟。杨侗小孩子一个,不知道好歹,又没有其长兄杨倓那种相对于同龄人的睿智,自然是谁亲近听谁的。一来二去,段达就可以瞎指挥了。
因为段达与裴仁基素来不睦。所以东都百官当中与裴仁基同样关系比较差的文官幕僚纷纷靠拢段达,后来也不管究竟是否会妨碍朝廷公事,纯粹成了朋党之争:凡是政敌支持的,咱就要反对;凡是政敌反对的,咱就要支持,还管什么是非对错
在李密逼近洛口仓的过程中,东都三留守原本公议派裴仁基御敌,一些作战方略的细则除了还算精通韬略的皇甫无逸略微关照提点他一下之外,别的都该由裴仁基临机应变。然而。段达背后有一个侍御史级别的文官名叫萧怀静地,在那里给段达下坏水,裴仁基刚刚出兵进入相持就催促其速战,说是唯恐李密大军祸害京畿附近。折损朝廷威仪云云。最后把裴仁基折腾地束手束脚,贸然出击后中了李密的诱敌之计,损兵折将。
更奇葩的一点是。裴仁基光输了不算,最后这厮居然觉得自己输的太窝囊、反正如今东都朝廷里头都是自己的政敌。打败了回去也没好果子吃,便干脆投降了李密。跟着裴仁基一起投敌的。还有他那个演义上被吹嘘得武艺神乎其神的儿子裴行俨。
裴仁基的倒戈,自然让东都军队如同断了顶梁柱一般短时间内不可收拾,洛口仓才这般迅速地被李密夺取了。
凭心而论,李密的胜利也绝对不是只靠侥幸。毕竟现在李密的实力已经非同小可了。相比于历史同期,他有被削弱的地方主要是程知节等一小撮原本会从贼的武将当中,有一些因为萧铣的蝴蝶效应被挖走了,所以李密的瓦岗军如今人才资源并没有历史同期那么繁盛。
可是另一方面,原本的历史上因为张须陀此刻也还没死呢,要等到李密攻下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