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67(2/2)
秩序一入魂中,便演化开来,一道道字句变化、演化,浮现一点点的精神、意境,其中有好有坏,有兴有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一句一句,都是经义典籍之中的话语,每一句都是微言大义,代表着人道的一种道理,展现出为人处世时的一点品质,需要阅者潜心揣摩、日日研习,才能知晓真意,而非单纯的纸上浅意。
不过,在这一刻,这些从光辉中浮现出来的句子,却根本不需要邱言去刻意的揣摩、理解,其语句本身,就在传递出一道道信息、精神,不断的渗透到他的心底,将自身的含义,原原本本、完完整整的阐述出来。
不止如此,那些渗入心底的语句里,不住的变化,还慢慢的演化出了一幕幕景象,贴切、具体的展现着语句在现实中的表现、价值
任何道理,一旦与人割裂,都是空中楼阁,而只能用之于贵人,不能遍及布衣,那么这样的道理就只能流传于上层,最后很可能随着一个国家、主体的崩塌,沉入历史的角落,几百年、几千年之后,或许还有可能被挖出来,重见天日,但那时其本质必然会有变化。
渐渐地,渐渐地,光影、语句越发精简、纯粹,最终凝聚成了两个字“恒”与“坚”。
恒为恒心,坚乃坚定。
继而化作两道跳动着的秩序之力。
两道秩序
刚才的景象,显然是这两道秩序,将自身所包含的种种道理、语句,以及从前的圣贤、大儒、宗师,对秩序本身的总结、描绘、阐述,清清楚楚的在邱言的心底展现出来,由浅入深的演示了一遍
这就好像是从古至今,十几名圣贤与大儒,手把手的教导邱言,开拓他的眼界、启迪他的智慧,没有强硬的灌输,而是结合身边的事情,身体力行,加上邱言本身积累的学识、知识,霎时间就仿佛得遇明师一般,将语句和其中的道理融会贯通,也让他对这两道秩序所代表的意思,由入门到精通
紧跟着,两道秩序迅速融入魂中,与念相合。
下一刻,邱言遥遥感应到了,在那天地之间,正两道秩序之力纵横、蔓延,遍布人世,或为正、或为反,变幻不休,但每一次的变动,都在他的心里映射一念。
念合秩序
这短短的时间内,邱言居然又得了两道秩序之力的加持,与从前不同的是,这次他得到的,乃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两道秩序
如此一来,结合两道兵家秩序,邱言所掌控和调动的秩序,就增加到了四道。
而且,和兵家秩序不同,这两道秩序在到来的同时,让邱言经历了次心灵洗礼,将原本所积累的知识激活,从而真正得到了秩序真谛
邱言的这具血肉身,毕竟沉浸儒家典籍多年,融合兵家秩序的时候,难免会有疏漏、遗漏,要等之后慢慢理解,可这两道儒家精神,却是一下子深入心底,成就圆满
“竟是两道秩序”待得魂中变化结束,邱言震荡的心神重复平静,向前看去,入目的却是张正在缓缓消失的笑脸。
“未生秩序之前,性命之本,切不可离开东华”未完待续。。
s:感谢“果酱吃”的打赏
第六百九十一章石中杖,七彩光
留下这么一句,老人的身影彻底消失不见,再无任何气息、景象流传过来。
看到这一幕,邱言心生感慨,有一点感激和尊重,却没有感到惊讶。
老人显露出来的形体,本就是精神凝结,现身后说了些话,展露不少道理,不停的消耗,消失也只是时间问题。
而今,他被邱言显露出来的实力和资质惊住,又发现了一点端倪,不惜耗费更多念头,将与自身相合的两道秩序显形,投入邱言心底,劳心劳力的在邱言心中展现变化,调动邱言自身的学识,让他融会贯通。
这个过程,对心力、精神的消耗,可谓巨大,若非周遭有香火民愿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化作秩序之景,加以补充,恐怕根本就支撑不到邱言明白深意,先就要消失了。
即便如此,待得做完这些,他还是难以继续支持,只勉强留下一句告诫。
与此鲜明对比的,就是被困在水牢里的英气男子,那人留下心中光辉为引,助邱言念合攻势秩序,还不是引动天地,而是借左贤王体内被锁住的一部分秩序之力,那秩序之力正好被凝聚“制”部典籍时的伟力牵引,与邱言意识接触,然后顺着光辉牵引,才能与邱言的意识相合。
不过,要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那人被所在水牢,引导邱言理解秩序中的深意,是决计不要想了,是以邱言虽能调动攻势秩序,可在精细处还有欠缺,要靠着平日里的参悟,去慢慢补充圆满。
“不过,将这两道秩序交托于我,至少说明那位老先生。绝非简单意义上的再成意识,与本体的关系不是两个独立个体那么简单,不然这秩序可不会轻易被人调动”
心中感悟渐渐平息,邱言的思绪却未中断,一方面沉浸于两道秩序的变化中,但亦有一部分思绪超脱出来,冷静思索。
“托付这两道秩序与我,肯定也有深意,从之前的情形看来,那位老先生本没有这个打算。是我展现几部典籍变迁,最后又引动人文火种投影,才让他改变了主意”
典籍出自邱言之手,虽有原本留在现世,可在魂中心底,还存有精神光辉,论气相、能力与原本相当,除此之外,还多了种特性。就能可以聚集人念
这个人念,非一般意义上的民望,而是更为复杂的混合体,乃世间之人对那本原本的渴求、野心、憧憬构成。
武经总要的制部。从成书到现在,不过几日光景,就聚集了不少人念,将本来的心中一点光辉。凝聚成虚幻书册,而其念的主要来源,却非为学之人的向往这些人多是肉身凡胎。还不知典籍消息,真正聚集过来的人年,反而夹杂着修行气息。
这是修士的念头。
修士修行,浑圆自身,渐与外界相隔,隔绝内外,到了最后,不要说气息、念头,就连因果、气运,都与外物有着隔阂。
不过,能做到这一步的,是修行高深的修士,毕竟少数,还有很大一部分修士,不仅做不到,更无这方面的意识,往往被一两部功法、一二件法宝、一两颗丹药等外物迷惑,寄托出自己的心神,结下因果。
这聚集而来的意念正是如此,虽不够深厚,只是短短几日就能汇聚,可见日后前途,这也是道门有神通之法传递消息,阴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