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4(2/2)
府内少庶子、中庶子最多,都属于小吏,非正式官爵,副丞相、长史、参录、司马、功曹、侍郎等,这些才是朝廷任命的官员。
“丞相在哪里,请管家通传一声,下官与辰都统求见。”
杨枕带着辰凌来到第一进与第二进院落交接的门口,问向正好途经的管家公孙甫,管家看了辰凌一眼,微微点头道:“请长史和辰都统稍后,老朽这就去通传丞相。”
片刻后,公孙甫回来,微笑道:“丞相正在书房,请两位过去。”
杨枕微微一愣,心想丞相身体患疾,怎么去书房了。
两人跟随管家鱼贯而入,丞相府书房在前院第二进,在国事厅的跨院内。国事厅是公孙衍处理政务的正厅,也是丞相府的中心,国事厅向西有一个月门,进得月门是一座精致的小院。
院内花圃锦簇,绿树亭台,一池碧水,荷花满塘,分外幽静。
“丞相,杨长史与辰统领来了。”
“进来吧。”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传出。
辰凌、杨枕进入了书房,这是一排六开间的砖石大屋,空间宽敞,满屋书架和竹简,非但藏有天下有名的上古典籍和春秋战国以来各学派名家的文章抄简,而且藏有洛阳王室、各大战国、诸侯国的政令抄简,至于魏国变法以来的政令典籍更是应有尽有。
公孙衍依靠着一张长椅,看着一排排书架上,似乎仍有很强的眷恋,这么多年,与书陪伴,三分师承点拨,七分自学成才,成为纵横家一代翘首人物,与鬼谷高徒张仪,斗了二十年,两次合纵打败,终于在第三次以他合纵破秦暂时胜出,搬回一局,很难想象,如果这次也失败了,他永远都咽不下去那口气。
这一切结局的扭转,完全依靠一个传奇青年,他就是辰凌。
公孙衍转过首,并没有起身,目光看着辰凌,包涵万般情绪,最后轻轻一叹:“你终于来了。”
第0498章阔谈天下
公孙衍作为一代风云人物,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在战国中后期,正是因为他,东方各国对强秦才有了几次有较大影响的进攻,历史才变得更加波澜壮观,当时就有人曾说他和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历史传到后世,公孙衍的名字却远不如张仪和苏秦响亮,甚至史记和战国策都是记载苏秦和张仪为政敌,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彼此相互攻击,为同一时期之人。
但是,近代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左右,张仪死于公元前309年左右,苏秦比张仪晚死25年,而且年纪相差不少;有学者依据此书考证认为,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当张仪在秦国当宰相时,苏秦还是没有登上政坛的年青人,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政治交道,张仪的真正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策略的倡始者。
这也难怪,史太公也有很多孤本、珍本史料未看过,有一些出入也在所难免,如果全当正史来看,尽信书,反而不如无书了。
公孙衍关注辰凌走入书房,他想起身,但是身子骨却不听使唤,勉强坐直了,淡笑道:“从燕国终于回来了,很好。”
杨枕察言观色,看公孙衍似乎有意对辰凌说些私事,于是主动请退,出了书房,留下丞相和辰凌两个人。
“坐吧。”
辰凌恭敬坐下,与公孙衍面对面,他忍不住打量一下老丞相,年过半百,但不到花甲之年,数月前头发还是半白半黑,几个月未见,如今竟然全然白发了。
“丞相为何患病似乎苍老十年不止,可曾找名医诊治”
公孙衍哑然失笑道:“找了,说老夫不曾染病,只是心神耗尽,这些年绞尽脑汁,深思熟虑,一心钻研合纵之策,奔走列国,说服各国君王,反复一次次联合盟军,进攻函谷关,几乎成为我后半生唯一的一个目标,长年累月耗神下来,体内器官之功能尽皆衰竭,人无病痛,身体却无力振作,日渐衰弱,此种疾病,乃元气耗尽之症状。”
“大夫可有诊治之法”辰凌听到这个怪病,倒是没有像这个时代人那么吃惊,反而容易理解,在他那个时代,网络上经常报道,经常熬夜的研究人员、it青年、女作家猝死,一段时间内,精气神高度集中,容易气虚神亏,精神疲劳最终至大病。
公孙衍摇头道:“这是心病,哪有药解老朽这些年,心力专注一端,经年思虑过甚,则如出一辙也。人体精能有数,若经年累月殚精竭虑,犹如炉中之火熊熊不息;业绩未竞,则心力十足,神气健旺;若一日事成,则心力骤弛,体能骤失,犹如炉中木炭燃尽而火势难继也。”
“辰凌,若不是你这次打先锋,替老夫实现合纵破秦的目标,让强秦止步,龟缩秦关内,老朽或许还能挺十年,现在嘛,哈哈,提前实现,身心一松,便没了气力,一夜白发,心力全无了。”
辰凌为之意动,拱手道:“在下不曾会想到这个结果。”
公孙衍一摆手,哈哈大笑道:“不怪你,不怪你,其实老朽还要谢你才是,两次合纵,前两次都是五国大败,数十万盟军,横尸遍地,血流成河,损失巨大,唯独这次,痛击秦军,把虎狼秦兵赶回潼关以里,给中原一次整合的机会,这次五国划分势力范围,乃是中原各自吞食壮大的机会,六国越强大,秦国的威胁就会越小,才不至于被秦逐一消灭。”
辰凌心中暗想着,原来这计划被公孙衍早就认可了,他一心想要制衡强秦,给中原诸国一个喘息、整合、崛起的机会,还天下一个大公,让七国重回起跑线上,公平地赛一回。
不得不佩服起公孙丞相的魄力来,尽管公孙衍组织了前两次对秦国的进攻,均以失败而告终,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策略是错误的,而说明各国离心离德,根本没有很好地贯彻他的合纵策略。
纵观战国局势,实力雄厚的,向来靠拳头说话;实力较弱的,只能靠外交手腕。
公孙衍首创的合纵策略,是当时弱小国家对抗以求得生存的最好策略,甚至是唯一办法。
如果各国能够按照他提出的策略团结起来,共同抗秦,那么天下局势就会发生改变,历史也会改写,合纵的失败并非公孙衍的失败,而是各国君主的失败。当时,已经无人能把那些目光短浅、形形色色的君主们凝聚到一起,他们患得患失、左右徘徊,即使公孙衍倾尽心血,也是无力回天。
公孙衍看着他沉默深思的模样,目光睿智,冷静刚毅,是做大事的材料,加上文略武功,都是一等一的出色,心中那些想法再次活跃起来。
从心底里讲,公孙衍觉得自己是一位拥有大才大德之人,可惜各国君王目光如炬,不能拧成一股,此外魏王即位以来好大喜功,不务国本,对魏国衰退洞察不足,还有魏国官场腐败过甚,实力竞争之正气消弭,趋势逢迎之邪气上长。
眼下秦国受挫,极有可能数十年难有作为,给中原逐鹿腾出机会,奈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