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54(2/2)
这两年一直再没有得到过山西的消息,她没有问翟哲,并不表示心里不关心。兵荒马乱的年代,发生什么都很正常。
宗茂的夫人绿莹曾是范伊的陪嫁丫鬟,范家来人先找到绿莹,绿莹不敢做主,才让他通报给范伊。听见范伊发问,宗茂显出有些为难的神色,说:“范家人就在杭州,我明日让他来拜见夫人,一切就可知晓了。”
范伊冷静下来,问:“老爷知道吗”
“范家人前日才到杭州,尚未禀告老爷。”
眼下江南的每一件事都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宗茂不会特意向翟哲禀告这等小事。再说,这是大将军的家事,若不是绿莹的关系,他并不愿意参入其中。
范伊想了片刻,对家人的思念终于胜过了多年的小心谨慎,说:“你明日把他带过来见我。”
宗茂匆匆告辞离去。
他真的很忙。
各地江南各府正在奉命统计前几个月投靠清虏,剃发在清廷为官的乡绅的名单。眼下还在暗中策划阶段,不出一个月,这些乡绅将在他的笔下倾家荡产。
牵涉的人物太多,有赵之龙和朱国弼这样的勋臣,有钱谦益这样的东林泰斗,还有各地的富商。平虏将军今年免除了百姓五成的田赋,若再不想办法找点钱回来,大军就要断饷了。收复江南后,再没有义军和正兵之分,只要是朝廷的军队都要领取军饷。他仔细计算各地的田赋收入,才悲哀的发现富庶的江南养不了十五万大军。
多数田地都在乡绅手里,那些人无需缴纳田赋。江南又蓄奴成风,更有许多百姓宁愿把田地献给有声望的乡绅,甘愿为奴,以避免向朝廷缴税。
第448章清算
5
宜兴城。
翟哲一身便装,带李志安和元启洲等一干将领沿着山道行走,卢象升的坟墓就在前面。
这是从未像今天这样热闹过。
听说翟哲要祭拜卢象升,不但唐王派来太监作为使者,内阁大学士马士英、浙江巡抚陈子龙,前鲁王首辅张国维都到了这里,郑芝龙也让儿子郑森前来。
卢象同、卢象晋等人忙前忙后,接待诸位朝臣,卢家从门可罗雀,忽然变的门庭若市。
周延儒的墓离卢象升幕不远,这里是汉白玉的墓陵,四周有松柏环绕,那里杂草丛生。周延儒被抄家赐死,周家彻底败落。
翟哲把高起潜的人头摆放在卢象升的墓前,又摘下卢象升赠送给自己的腰刀摆好,叩头低语:“卢师,时隔五年,我终于为你复仇。不仅如此,我还驱走了清虏,收复江南,不枉您对我的一番教诲。”
陈子龙专门写了一篇祭文,洋洋洒洒读了一遍。
这场祭祀之礼,其实也是平虏将军集团的聚会。坐在翟哲的位子上,想办一件单纯的事情也难,即使他没多想,别人也会揣测,让翟哲的叩拜更显的像一场作秀。
年轻的郑森一声白衣,从他出现后,眼睛就一直没离开过翟哲身影。他随父亲到达南京,虽然走对了一步棋,但无法阻止父亲被眼前这个人玩弄在鼓掌之上。父亲只要福建和广东,实在是眼光短浅。若不能控制朝政,终将成为别人刀俎下的肉块。
朝政在哪里当然在南京。
“乱世奸雄”看翟哲的表演,郑森的心底发寒。
没有经历过那一场血战的人,不明白翟哲对卢象升的感情。不是常年跟随翟哲的人,不会明白他的为人。
翟哲当然不会知道背后有人在腹诽自己,即使知道他也不会在乎。这天下有人爱戴他,也有人憎恨他,现在看来,还是爱戴他的人更多一点。
在长江两岸大军严阵以待中,南京城的朝廷慢慢走上轨道。
十月底,隆武帝朱聿键拜见明孝陵,并再次举行一次登基大典。与这一次相比,在福州的登基只能算是寒酸,江南、两广和湖广等地都派来了使者。
封朱大典为兵部尚书,内阁首辅,黄道周为礼部尚书,张肯堂为吏部尚书,周应期为刑部尚书,马士英为户部尚书,郑宣为工部尚书。原本工部尚书是给张国维留着的,但张国维一直不奉诏,让唐王乐得给从福建带出来的内阁大学士多一个位置。内阁缩编,除了这几个尚书外,其他人不再是内阁大学士。
黄道周到达南京,带来了金声桓的求降书。
金声桓愿意剪去辫子重归大明,但求唐王封他的江西提督。
清廷已经放弃江南,他要么投靠大明,要么退回江北,否则将面对四周的围攻。一个月前,他收到了朱聿键的亲笔信,等了这些天后,见江南的局势逐渐平缓,他终于下定决心背清投明。
隆武帝很照顾黄道周,把他夸赞了一遍。毕竟黄道周是当年拥戴他为君的首功之臣,值得他信任的人不多了。
黄道周却没给朱聿键面子,他拿着金声桓的求降书奔走了近千里路,但并不知道其中的内容,在朝堂上听小太监念完,当即义正言辞的禀奏:
“陛下,这万万不可,大明从未有过封武将为提督的先例,若封金声桓为江西提督,天下武将必将效仿,天下必然大乱。”
朱聿键并没想到有人会当堂反对,他之所以让小太监读出来,正是要表明自己的态度。
“眼下清虏大军在长江北岸集合,朝廷无法从江南调集兵马去征剿金声桓。”
朱聿键语意委婉,黄道周此番的态度让他没来由一阵厌烦。
现在已经不是从前了,当然无法再遵循先例。他先要把清虏击败,保证清廷对江南再无威胁,才能腾出手来解决军镇之乱。翟哲和郑芝龙已这个样子了,他不介意多树立几个军镇。只有这些人相互制衡,他这个皇帝才能稳稳的坐下去。
黄道周一副犟脾气,坚持道:“江西总督万元吉正在赣州驻军,两广也可调集兵马北上。”
满朝堂的人都在听黄道周说话,朱大典忍不住了,语气尖酸的说:“黄阁部如此坚持,敢督大军攻金声桓吗”
这是当面揭人伤疤了,黄道周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嚅嚅半晌,说:“有何不敢”
朱大典转向隆武帝启奏:“黄阁部德高望重,若能去江西督战,必然能击败金声桓,请陛下恩准。”
隆武帝哪敢还让黄道周督战,连连摇头。他见自己最亲信的两个文臣也无法和睦,心中烦劳丛生,说:“此事容后再议。”
翟哲和郑芝龙以巡视江防为由,并不参加朝议,但南京城的一点点风声也逃不了两人的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