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83(2/2)
在遭受前后夹击以及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虽然左路军统率高飞拼尽全力,可无奈明军在大义的感召下,舍生忘死,付出了比武军更大的努力。
双方鏖战了三天三夜,杀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而在最胶着的时候,鼎军恰到好处地出现了。
这支生力军加入,顿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武军的防守阵线终于被击溃,主将高飞身受重伤,不得不带兵撤退。
明、鼎联军衔尾急追,在这场拼速度的战斗中,孤军深入的武国左路军在撤退途中还遭受到无数骚扰和埋伏,没有一天不在战斗,这导致军队战斗力锐减,甚至还出现了斩杀不尽的逃兵,就连高飞也几近绝望。
幸好这时李错又是带着军队适时的出现,给了追袭而来的明、鼎联军迎头痛击,最后亲自断后,掩护友军撤退。
见到没有便宜可占,明军也只是远远吊在武军的深身后,一直跟到了最初的边境线为止。
至十月三日,武国与明国的第一阶段战争正式宣告结束。
在这次历时不长但影响深远的战争中,明国至少损失了三十万正规部队,北方数城不是不战而降,就是惨遭血洗,百万战区民众流离失所,近年来不断占着翔国和鼎国小便宜的明国,终于连本带利的把吃进去的全都吐了出来。
而相对明国,虽然在接下来的南征中遭到重大失败,在这次战斗也是损失了近十万的军队,新任大元帅萧卓翔战死,但是因为吞并了翔国,武国获得了无比巨大的资源,综合国力大大提升,这些损失依然是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所以武王非但没有命令撤军,反而是再次整合了二十万军队,前来增援南方军团。
而这一次的代理元帅,武王没有任用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异常出色的升任左骁卫大将军的李错,而是任用了武国左侯卫大将军萧山。
虽然在资历上萧山也足以服众,但是从战绩来说,实在比不上一直在参加战斗的左右骁卫、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大将军。毕竟他近十年一直驻守武国北方,没有经历大的战斗,在攻灭翔国的战斗中,他也只是完全遵照萧逸飞的命令,打下了几个城市,在一大群优秀将领中,最多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或许武王任命他为大将军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是自己的伯父,一名真正的武国王族。
手握四十万大军,武王又是催促出战,萧山没敢停留,就派出了十五万先锋军,接连攻打明国北方的各个城市。
除了没有使用太过血腥和残忍的雇佣军制度,萧山这次的行动几乎与萧逸飞在翔国北方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
这就是完全利用硬实力进行压制。虽然不像之前狂风骤雨般的狂暴战斗,让明国人感觉灭国就在顷刻之间,但是今天攻下你一个镇,后天打下你一座城,如此步步紧逼,钝刀子割肉,也让明国好受不到哪里去。
而明国君主在大元帅吕新意的要求下,终于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吕新意依然是明国大军元帅,但是吕正心正式升职为监军。
监军的权力可大可小,可如果吕新意完全不管事的话,那吕正心的就是明国北方战区的实际统帅,而他也正日以继夜地学习着各种战争技巧,并搜集武国各军的详细情报。
很快,他就不得不接触到了一个人,武国曾经最年轻的大元帅萧逸飞。也正是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是真正的天才,也才知道一年前自己在永乐城和一群朋友高谈阔论,视天下英雄如无物的情怀是多么的幼稚和浅薄。
对萧逸飞的了解越深入,他就越佩服,也就越欣慰,欣慰萧逸飞死了,如果不死,自己又要如何来面对的这个足够让自己仰视的人
幸好自己的对手只是萧山。
吕正心又开始仔细研究萧逸飞的灭翔国之战,毕竟萧山现在采取的是和萧逸飞类似的策略。
萧逸飞采取的雇佣兵制度,真的只是为了屠杀翔国人而采取的绝户计吗
吕正心越思考,越觉得不可能。然后他再对照目前的复杂形势,每日苦苦思索,终于在某一刻,顿悟了。
他想明白了,也知道了雇佣兵制度并不只是武国大军的补充,而是这种分散作战、四处出击打法的最重要的组成要件。
明白了这一点,他马上就抓住了萧山此次战斗的最大漏洞,所以他花费了一个月时间,只召集了六万精锐,就去却迎战萧山派出的十五万前锋大军。
而在之前,他又派出了实力高强五千人,作为先头部队出发。
如果说在刚开始的时候,武国大军的进展还能算是十分顺利,那在他们越来越深入明国,占据越来越多的城池后,就显现出了明显的漏洞。
他们发现派出城的信使和斥候常常有去无回,甚至前去征粮的百人小队,不是全军覆没,就是被那些“农民”打的头破血流;派遣大军出征,却又找不到人;如果贸贸然搜山,就会被不知道从哪里冒出的明国精锐伏击,损失惨重。
而萧山这时却表现出了一定的木讷,他只把眼光放在了一座座不断被攻下的城池上,没有看到自己先锋军的兵力因为驻扎越分越少,也没看到除了那些如同孤岛般的城市外,剩下的区域都还在明军的控制之中。
他只看到了攻克敌城的光荣,而没有发现其中的隐患。
经过近一个月的战斗,武国军队的士兵只敢跟随大军出征,小队是绝对不敢往城外跑了。在他们的眼里,似乎每一堆稻草的下面,都埋伏着大量明国的军队。
第三百六十三章流言四起
在斥候几乎损失殆尽之后,一支支武军只能固守城池待援,但他们等来的,只是满腔复仇怒火的明国大军。
一般来说,守城比攻城要省不少力气,许多名将都不喜欢去强攻敌人的城池,因为守军凭借城墙和守城器械,能够给攻城一方造成巨大的伤害。
但是武军先锋军发现之前攻下明国城池很容易,现在被对方攻下也不难。
一座城市的易手时间,基本上不超过三天。
武军攻下明国城池容易,是因为吕正心暗地里给北方各城城主命令:“武军攻到时可以投降,不算投敌,只要在适时反正即可。”
而明国很容易攻下城池的原因,则有三个。第一,城内民众与城外明军里应外合;第二,斥候、信使、征粮小队不断被杀,造成了武军士气低落;第三,攻城明军的数量远超武军,往往是数万对数千。
这三个原因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如果不是第三个原因,城内民众未必有胆反正;如果不是第二个原因,武军也不会等到数万敌人兵临城下才知道情势不妙。
甚至有一支武国军队在最前方的城池固守待援,却一直没有受到攻击,最后派出信使向周围几个城市的友军求援,才发现那几个城池竟然在一个星期前就已经被明军收复,他们的城市已经成为了一座彻彻底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