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80(2/2)
袁世凯做山东巡抚时,他的母亲刘氏病逝于天津。灵柩运回项城后,袁世凯的同父异母兄弟袁世效以嫡子身份主持家务。他认为刘氏不是正房,坚决不准从正门出殡,灵柩也不能埋入祖坟正穴和袁保中合葬。尽管袁世凯为朝廷命官,颇有权势,但囿于伦理纲常,他不能硬来,只能和哥哥争执做哥哥的工作,袁甚至下跪哀求,也没有得到袁世效的许可,这让袁世凯悲愤异常。
无奈之下的袁世凯只得另购坟地,才算将母亲安葬入土,但也因此和兄长袁世效翻了脸。盛怒之下的袁世凯与哥哥从此绝交,并再也没有回到项城老家,并把彰德作为自己的故里。
在袁世凯小时候,就知道彰德有个洹上村,相传商朝名相伊尹在朝中遭人诽谤,到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到洹上村迎他复任,而且这里还是袁世凯的远祖汉朝大将军袁绍发祥之地,所以袁世凯会选择这里作为故里,到也属正常。
只不过对于袁世凯来说,虽将彰德洹上视为故里,但是这些年,他却很少回到洹上村的袁府,每年也就是偶尔来此住上半月,不过在辞去总理大臣之职后,出任贵族院院长的袁世凯,却出人意料的回到到了住进洹上村时。
对于袁世凯来说,虽说人还未到六十,但是人却显然已经苍老了许多,本来就粗短的身材更显得又短了一截;眼神也疲惫了,眉鬓间的皱纹一夜之间便更多更深了。更令人惊疑地是,虽说现在他依然贵为贵族院院长,享伯爵的尊荣,但是现在他却真的不问政事了。每天,他除了与人下棋,便是走到池塘边去垂钓,仿佛他真的要过起超然生活了。
从34年前22岁的袁世凯到山东投奔淮军起,整整34年的官场岁月,历经两国,享尊荣而不退,他早已成了职业的官场人物了,他从来不曾想过会归田为民,觉得他会在官场上一阶一阶地往上爬,爬到最高最高的地方。最高的地方在哪里,是什么境界他头脑中并不太明白,甚至他也不曾为自己的这个“最高”画一个什么样的蓝图,作为奋斗的顶峰。他只想着爬,一阶一阶地爬。每爬一阶,他就心情舒畅,就脸上有笑;爬得越快,台阶迈得越高,他越感到高兴。
可以说,在做到总理大臣之位的时候,袁世凯明白,自己已经爬到了人生的顶点,再朝上,已经无路可爬了,后来替陛下挡过,辞去总理大臣之职后,虽说陛下出于安慰,给了他一个贵族院院长的职位,可是袁世凯却突然发现自己累了,在官场经营了三十四年,任谁都会觉得的有些疲惫。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世凯才想起袁家的一段旧事,袁家的男丁从来就没有活过六十的,这是咒也好,命也罢,这段旧事,反倒让袁世凯的心乱的同时,心中忽的一静,不出几日,便带着家眷,离开南京郊外的宅院,住进了洹上村,按他自己的说法,他想在“老家”逸养天年,
洹上,果然是一片世外桃园之地。
袁世凯决心做一个戴笠披蓑的渔翁。
春节刚过,这洹上依然是一片封冰的日子,袁世凯从养寿园的荷塘散步回到书房,大约是受着残荷败叶的伤感,心绪竞有些悲切。
“映日的荷塘,云天都半边红了,眨眼间,竟到了一片萧疏的时刻。草木的生命何其短”
惜草怜木,突然又想起人生来,人生何尝不苦短
想着自己已经五十六岁,还有四年就在过袁家的那个坎儿,他整个人呆呆地坐了片刻,觉得神志乎静了,他暗暗地又在笑。
“我怎么会多愁善感起来了这是女人气质。不,不必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打了春,荷塘不是还会有映日荷花别样红吗”
扬了扬眉,袁世凯的心中突然焕发起涛兴。
他想写诗。
写什么呢他毕竟是疏于此道的。漫长的官场岁月,频繁的争争斗斗,虽然都有“诗情画意”,但那是文人的所为,而他袁世凯却不“附庸”。就连八股文章,他都有点深恶痛绝。在前朝那会,他在直隶总督任上时,便曾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周馥,会衔奏清朝廷,停止科举制度。
而今,武无处用了。文章被提了上来。最近他常常读些书,便是例汪。今天又想写诗。他拿出文房四宝,皱眉沉思有时,终于从他的几张垂钓照片联想起刚刚萌起的一个“愁”字,从愁字想开来,诗思倒是开阔了,竟然一挥即出:
身世萧然百不愁,烟蓑雨笠一渔舟。
约丝终日牵红蓼,好友同盟只白鸥。
投饵我非关得失,吞钩鱼却有恩仇。
回头多少中原事,老子掀须一笑休。
诗写好了,再细自赏一番,到也觉得满意。尤其是尾句,仿佛是神来之笔,他竟然高兴得笑了起来。随之,又提笔冠了一个题:自题渔舟写真。题定了,犹觉诗兴未了,索兴便再续其二: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后一首写好了,他没有再笑。他总得写好了这首诗心里挺不舒服。为什么不舒服却又说不明白。他放下笔,背过身去,缓缓地踱着步子。
到底是什么地方不舒服,怕还是那诗间词间透出的意思让他极不舒服,虽说来这是抱着“逸养天年”的心思,可是对于袁世凯来说,追逐了一辈子的事情,又岂能轻易放手。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