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满江红之崛起 > 分节阅读 525

分节阅读 525(1/2)

目录

更高的行业,而皇室则把利润变成了债券,至于政府由把利润和税收投入国家化的工业建设之中。

硝石时代是什么,就是充分利用硝石贸易带来的高利润,将其投入对国家生存至关重要的重工业项目上。

“重工业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死存亡,没有足够的机械,我们便不能制造武器、没有足够的钢铁,便不能制造军舰”

想及皇帝陛下曾经的言语,危南颇为无奈的摇摇头。

“看来当真是男怕入错行啊。”

无奈的地感叹了一句,危南便将手中的文件扔到办公桌上,然后起身伸了个懒腰,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深吸一口弥漫着扬子江潮湿气的空气,抬眼遥望,眼前那扬子江上,一艘艘轮船喷吐着煤烟或是朝上游或是朝下游驶去,而更多的却是由驳船拖曳的水泥船队,水泥船几乎是现在中国内河水运的特色。

摇头叹息的同时,危南还是想到了自己放在抽屉中的那封辞职信,再过五个月,如果没有什么事发生的话,就可以辞职了。

作为中华帝国的第一代大学毕业生,危南有幸成为第一批按照百分比调配的大学生,这是他们得到政府资助大学学费并提供生活费的原因,而作为代价,他们在大学毕业后必须服从分置,而且还美其名曰“系统优先顺序分置”。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按“系统优先顺序分置”得到的工作,至少危南并不喜欢现在的这份工作,相比于这种无聊的办公室生活,他更喜欢的是和许多同学一样进入研究所或工厂,至少那里远比这里更务实。

但他没有权力反对,至少在五年内没有反对的权力,否则等待他的不仅仅是法院的传票,以及注定败诉审判,赔偿国家的经济损失,嗯,很合理的赔偿,学费加生活资助加以当年利息,百分之百合理,但最令人恐惧的却是个人档案中的记录。

在最初的那两年,前后有数百人,因为对工作不满意而放弃工作,与政府对簿公堂后,个人档案中“拒绝服务”的污点,使得他们无法再找到任何“体面”的工作,甚至有人沦到街头开出租车。

尽管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危南却不愿意冒险,冒险从来都不是他的性格。

“危课长,奥匈帝国皇储遭刺了”

就在这时,他的身后突然响起一个声音,不用回头他也知道说话的是去年刚进入公司的于鹏,一个年青人,相比于自己,他更适合这里的工作。

“什么,奥匈帝国皇储遭刺”

转过身来的危南硬是没反应过来,他接过报纸时,面上还带着一丝疑色,这是什么新闻啊,于鹏怎么会这么高兴。

“终于要打仗了,这一次可好了,奥匈肯定要和塞尔维亚打仗,这一打仗啊,咱们公司出产的钠硝石一定会暴涨,没准今年的企业基金,没准能超过这个数,到时”

满面喜色的于鹏面带喜色的用手比划着一个数字,尽管中德钠硝石公司是一家合资公司,但作为“国资企业”,钠硝石公司和每一家“国有企业”一样,都有着自己的企业基金,在国有企业中企业可以从计划利润中提取16、从超计划利润中提取3060、从设备折旧中提留90作为企业基金。企业基金完全由企业自主地决定,用于本企业的发展生产、文化设施、住宅建设、物质鼓励等费用。

尽管中德钠硝石公司是一家合资公司,而且有“私人资本”,但这却不妨碍一部分“企业基金”的提取,而企业基金的提取又和职工利益息息相关,作为年青人,他关心一下自己自然再正常不过了。

而爆发战争意味着硝酸的大量使用,而全世界的硝酸只有一个来源,就是钠硝石,任何国与国间的战争都会导致国际市场上的钠硝石上涨,只需要短短几个月,作为世界钠硝石最大的供货公司,中德钠硝石公司利润就可能实现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而这又是超额利润,这意味着今天企业基金能

心想着的同时,他的眉头却又突然一跳,奥匈帝国、塞尔维亚,战争,巴尔干、斯拉夫民族、俄罗斯,同盟、法国、英国、德国诸如此类的名词不断的在危南的脑海闪动着,而这些词汇的来源却是,大堂哥,他现在已经官拜准将了。

从去年巴尔干战争结束之后,在他家里,总是会听到他和同僚们谈论着这些问题。

“巴尔干就像是个火药桶,一点就炸,如果牵涉到某一个欧洲大国,考虑到现在欧洲各大国间的同盟或是协约,将很有可能导致各国间的大规模战争,至少是局势紧张,但局势紧张朝后又是什么,就无人能预料了”

大堂哥他们的话在危南的耳边再次响起,这时他才认真的看着报纸上的报道,仅仅只是看着报道上的只言片语,他也能从中嗅到十足的火药味,一国皇储被刺杀意味着什么除去战争还可能会有什么

“该来的终于来了”

“危课长,您说什么”

“战争,”危南吐出两字,然后看着江面神情变得凝重起来,他知道也许,自己辞职的梦想将有可能破灭了。

“也许会是一场前所未来的战争”

第6章情报会议

第6章情报会议

南京郊外的紫金山下,耸立着一幢与周围环境截然不同的一座大院,与大多数机构不设“院”不同,这里不仅有院落,甚至在院墙上的四周架设着高压电网和密密歪歪的铁丝网,既便是是在高墙下方,有时候还可以看到牵着军犬荷枪实弹的卫兵在穿梭巡行。

一开始当这个院子和其中的建筑投入使用前,在南京并没有人知道这个院子究竟是什么地方,这个院子甚至都没有挂上什么牌子,直到后来,慢慢的从他人只言片语中,人们才搞清这里究竟是什么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