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67(2/2)
王通离席站起,深深作揖,开口肃声说道,戚继光上下打量了他几眼,突然笑着说道:
“你当这看重是什么好事,这么重的担子,还要被人整日整年的说闲话,还要被人猜忌提防”
说了几句,戚继光笑着摆摆手,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仰头喝干,开口说道:
“老夫朝中奥援是张阁老,铁打的靠山啊,老夫稳的很。”
王通无言,戚继光怎么又把话题转到这个了,也只的是笑着坐下,戚继光又是说道:
“朝中派系争斗,这一派今日得势,明日又倒了,谁敢说什么保证的话,这次塞外大捷,老夫要被封爵,武人做到顶尖也就是如此,可却担心,万一这一切都没了怎么办,凭老夫的功勋,得个善终不难,可这一摊东西交给谁,难道就这么丢下不管。”
说完这句话,戚继光把手中酒杯重重的顿在桌上,哑着嗓子说道:
“好不容易在蓟镇经营出这样的局面,鞑虏各部衰弱不停,却因为那劳什子和议,那混帐和议,鞑虏南下袭扰,杀害大明百姓的时候,他们眼中可有和议信义礼制难道是跟这蛮夷禽兽讲的吗糊涂啊糊涂啊怎么能和议约束住了自家的手脚”
“戚大人,戚大人,酒有些凉了,还是温温再喝”
或许是酒意上头,戚继光有些激动,王通连忙打断了他说话,这些话,不该议论,王通甚至都不该听到,王通这么一做,戚继光一怔,也迅速的反应过来,放下酒杯,缓缓靠向椅背,任由王通把酒壶从他面前拿开。
戚继光低头低了半响,王通却也不急,只是慢条斯理的夹菜吃下,戚继光抬起头,自失的笑了下,沉声开口说道:
“话都已经说清,老夫跟王通你说几件事。”
这才到正题,王通无奈的摇摇头,戚继光却站起身来,肃声说道:
“跟老夫来”
王通跟着站起,戚继光却转到了屏风的后面,王通方才就注意到二楼被屏风间隔为两边,他还以为另一边是护卫的亲兵或者是什么衙门盯梢的人,转过去才看到,却是几张方桌拼在一起,上面有一副宽大的地图。
“这些事,老夫不知道能不能做,若是老夫不能做,那就要你来做了”
戚继光说的很郑重,王通也有些紧张,双方一同走到了地图之前
天没有黑的时候,王通乘马回到了自己的府邸,戚继光也出城在分守天津卫参将孙志彬的军营休息,两个人在酒楼上谈了许久。
当天晚上,蓟镇这边就有快马前往京师,王通也是安排了人去往京师,大将私会,这是最犯朝廷忌讳的大事,东厂和锦衣卫安插的密探肯定已经将消息传往京师,王通这边自己也要做个说明。
回到府邸,王通却是叫来了三江商行的两位主事,问询了商行在宣府外的一些情况。
“蓟镇那边喜峰口也是个口子,太平时候和鞑虏的买卖也是不少,宣府那边有了店铺,你们也在蓟镇设吧,左右戚大人会给个方便。”
戚继光约王通在临海阁见面,这个倒不是秘密,众人都知道,听王通这么讲,才都是恍然大悟,原来自家大人是去谈生意了,现在天津卫的店铺开到那里,充足货源供应,又有边贸这等大利,没有不发财的。
“既然在边镇设了店铺,也不要总是窝在城池里不动,太平时节,多派些人草原上做生意,没了口子处的那些中人,或许赚的更多”
这个吩咐也是生意经,只要和边镇守军的关系好,去草原上做买卖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掌故们又是答应,说明日就派人去各处办这个差事。
在去往京师的信使启程之后,王通又把张世强叫了过来,密谈了一会,这个是家常便饭,大家都习惯的很,没人惊讶。
二月通州的某处药铺之中,坐堂的老郎中皱眉看着手中的药方,沉声说道:
“这方子治标不治本,吃久了反倒有妨害,客官还是让这位病人来一次,对症下药,不要耽误了。”
“抓你的药就是,废话作甚”
对面的大汉粗声说道。
正文第五百二十八章天下新法津门利弊
第五百二十八章天下新法津门利弊
万历九年三月,天下大行一条鞭法。
原本百姓需要负担田赋、税赋、徭役,种类繁多,耗费民力,而且豪门大族隐蔽田亩,让百姓们承担越来越重税赋徭役。
清查田亩之后,以田亩数量为基数,将徭役折抵成银钱,一体征收。
徭役上,官府摊派差事,可劳力做工,不能精确计量,总有种种钻空子的地方,也给一些人克扣贪墨的机会,让各地的水利,城墙防务等等需要徭役召集人工修建的工程都开始荒废,这次折抵成银两征收,若有这类工程,则有官府用徭役折抵的银两作为工钱征募工人,变得更有效率。
不过,一条鞭法也是将从前地方上开征的各项税捐变为正税,将不合规矩的税捐变成朝廷承认的税赋。
原本地方官府自开税捐,收上来的银钱自然层层分润,可变成朝廷承认的税赋,自然也受到朝廷的兼管,这笔钱也要进入国库再行拨付,地方上需要开支收入,就必须继续私开税捐。
各地的税赋总额实际上要比往日增加不少,但因为清查出来的隐蔽田亩更多,负担税赋的人口基数变得更大,平摊在每个人身上的数目还是少了不少,百姓们的负担减轻了,但从前隐蔽田亩的那些豪门大族利益却受损。
为了缴纳税银,百姓们需要把收获的粮食卖给粮商或者豪强换成现银,这其中又要受一层盘剥,当然,这个属于微末之事,就无人理会了。
清查天下田亩之后,行一条鞭法,会让国库极大的充盈,会让地方上的百姓稍有喘息,自然可以称得上是官民两便,大利天下。
何况这一条鞭法是当今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如今朝中百官、地方督抚,莫不是张阁老的徒党,就连当今天子都是张阁老的学生,他大力推行,谁也不敢说什么反对的意见,人人遵从。
一条鞭法在嘉靖初年某些地方就开始施行,不过时行时止,一直是在尝试,这次终于大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