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激光雷达样机!(1/2)
当最后一个字符敲下,白杨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带着一种几乎虚脱的疲惫感,整个人向后瘫倒在宽大的办公椅靠背上。
“搞定……”
他喃喃自语,声音带着一丝沙哑。
连续十几个小时的高度专注,几乎榨干了他全部的精力。
大脑像是过度运转后发烫的CPU,嗡嗡作响,太阳穴突突地跳着,提醒他身体已经到达了极限。
他闭上眼睛,试图缓解眼球的酸涩感。
这可真不是人干的活儿。
白杨心里吐槽了一句。
不过,吐槽归吐槽,当他想到这份报告可能带来的改变,想到那些卡脖子的技术环节有望被逐一攻克,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又悄然驱散了大部分疲惫。
值了。
哪怕再累,也值了。
他晃了晃有些僵硬的脖子,发出“咔咔”两声脆响,这才重新睁开眼,审视着屏幕上这份凝聚了他无数心血的报告。
《关于提升我国精密制造及相关产业基础能力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标题很长,也很官方,但里面的内容,却绝对是干货满满,甚至可以说是“惊世骇俗”。
从基础材料、核心元器件、精密加工设备,到工艺流程、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他几乎是把自己脑子里关于这个领域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脉络和关键节点,都掰开了、揉碎了,融入到了这份报告里。
当然,他写得很“克制”,尽量用现有的话语体系和逻辑框架来阐述,避免出现太多超越时代的技术细节。
更多的是从战略高度、产业逻辑和现实瓶颈出发,提出方向性的指引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清单。
饶是如此,这份报告的分量,也足以让任何一个了解内情的人感到心惊。
他认真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明显的疏漏和逻辑硬伤后,这才小心翼翼地将文件进行了加密处理。
然后通过内部安全线路,将邮件发送给了周部长指定的那个加密邮箱。
点击“发送”按钮的那一刻,白杨感觉像是卸下了一副千斤重担,同时,心里也揣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期待。
这颗“种子”已经种下去了,接下来,就看“土壤”能不能及时跟上了。
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几乎要散架的身体。
窗外的天色已经从深邃的墨蓝,渐渐泛起了一丝鱼肚白。
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简单洗漱了一下,又囫囵吞了点不知谁放在办公室的饼干垫了垫肚子,白杨并没有回家休息,而是直接走向了研究所的另一个区域——样机研制车间。
报告发出去了,只是完成了“理论”部分。
而“实践”这边,同样刻不容缓。
……
他迈开步子,直接走向了研究所的另一个区域——激光雷达样机研制车间。
研究所的走廊在清晨显得格外安静,只有他自己的脚步声在空旷中回响。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儿,混合着老式建筑特有的那种微微潮湿的气息。
偶尔能看到早起的清洁工,推着笨重的清洁车,默默地擦拭着地面。
推开通往车间的那扇厚重的铁门,一股与办公区截然不同的气息扑面而来。
是熟悉的机油味,带着点金属切削后特有的微热气息,还有隐约的电焊弧光残留的味道。
耳边立刻被各种细微的声响填满:远处似乎有小型车床在低沉运转的嗡嗡声,间或夹杂着几声工具碰撞的清脆声响,还有细微的电流通过线路板的“滋滋”声。
这里,才是工业的心跳所在。
白杨深吸了一口气,感觉精神为之一振。
相比于办公室里的运筹帷幄,他其实更喜欢这种能直接触摸到钢铁、线路和齿轮的地方。
这让他感觉更踏实,更有力量。
车间内部灯火通明,显然有人比他更早,或者说,是根本没离开。
几个穿着蓝色工装的身影正围在一个半人高的金属架子旁,低声讨论着什么。
那金属架子结构复杂,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线路,各种电子元器件被巧妙地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上,一些关键的部件还被临时的防尘罩小心地覆盖着。
这就是他们正在攻关的激光雷达样机。
精准的说,是多功能式激光雷达样机。
是可以自由搭配的,既可以用于军用,也可以用于工业用品,全看搭载的配套是什么类型的。
“白所,您怎么这么早就过来了?”
离得最近的一位研究员,约莫四十岁出头,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镜片厚得像啤酒瓶底。
他叫钱宏明,是这个项目组的技术骨干之一,也是少数几个能跟上白杨思路的老研究员。
看到白杨进来,他有些惊讶,连忙直起身子打招呼,脸上带着熬夜后的疲惫,但眼神却很亮。
其他人也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向白杨问好。
“白所早!”
“所长!”
白杨笑着摆摆手,示意大家继续忙,自己则走上前去。
“睡不着,过来看看进度。”他一边说着,一边走到样机旁边,目光仔细地扫过那些复杂的结构和线路。
这台样机相关的核心技术资料,白杨早就通过“合理”的方式,比如“国外最新技术动态参考”、“个人理论推导”等名目,一点点地“喂”给了项目组。
当然,很多东西在这个时代看来,是极具前瞻性甚至有些匪夷所思的。
中间遇到了不少技术瓶颈和工艺难题,白杨都亲自下场,画图纸、改方案、甚至动手调试关键模块,这才磕磕绊绊地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他俯下身,仔细查看了一处激光发射模块的安装接口,又伸手轻轻拨动了一下用于扫描的旋转棱镜,当然,是在确认断电的情况下,感受着那细微的阻尼感。
“老钱,旋转机构的动态平衡测试做了吗?数据怎么样?”白杨头也不抬地问道。
钱宏明连忙递过来一份写满了数据的记录表格:“做了两轮了,白所。数据比上次优化了不少,基本在您要求的误差范围之内了。就是这个微型轴承,精度还是有点……”
他搓了搓手,有些无奈,“国内能找到的最好的也就这样了,再想提高,恐怕得……”
白杨点点头,表示理解。
这就是现实,基础工业的差距,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的零件上。
他提出的很多指标,都是基于后世成熟的工业体系,现在要完全复刻,难度极大。
“轴承的问题,我来想办法。”白杨沉吟道,“你们先把其他部分做好最终的联调和测试。激光器的功率稳定性,还有信号接收和处理单元的匹配,都要再仔细过一遍。”
“明白!”钱宏明用力点头。
白杨总能给他们带来信心,好像再难的问题,到了他手里总有解决的办法。
白杨又绕着样机走了一圈,不时停下来,指点几处线路的布局或者焊接的工艺,提出改进意见。
他的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切中要害,让围在旁边的几个年轻研究员听得连连点头,眼中充满了敬佩。
这位年轻得有些过分的所长,在技术上的造诣,实在是让他们这些科班出身的老大哥都自愧不如。
有时候他们甚至会恍惚,觉得白杨脑子里装的,根本就不是这个时代的知识。
“按照目前的进度,”白杨直起身,看向钱宏明,“所有零部件全部到位,完成最终组装和初步调试,大概还需要多久?”
钱宏明和旁边的几个技术员快速地在心里盘算了一下,然后给出了一个相对保守的估计:“白所,如果一切顺利,特别是您说的那个轴承问题能及时解决的话……再有三天,应该能拿出可以进行初步功能演示的样机。”
“三天……”白杨默念了一遍,点了点头,“好,那就定三天。”
这个时间点,和他预想的差不多。
就在这时,旁边一个看起来年纪稍长,约莫五十多岁,头发花白,穿着同样蓝色工装。
但气质更像个老会计或者仓库管理员的研究员,实际上他是负责项目成本核算的,忍不住凑近了一点,小心翼翼地开口了,声音带着点犹豫和肉疼:“白所……有句话,我不知当讲不当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